人 文 论 坛
214
INTELLIGENCE
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河北大学 张宁业
摘 要: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简洁的词语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语典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形式,他们之所以在汉语中久经不衰,是因为其特有的语言效果。
燕赵成语典故是指与燕赵地域、燕赵人物、燕赵事件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成语典故文化中的奇葩。
作为一种独特地域文化,通过研究燕赵成语典故可以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燕赵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成语典故 燕赵文化 人文精神
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大量的文化成果,保存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语言研究,可以追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史。
所谓精神,应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具备的积极向上的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谋求国家民族富强的、具有恒定和主流特点人心理气质、性格特征和共同的价值观。
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不是单一的,所以其文化精神的表现也应该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赵文化的精神也是如此。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重要部分的燕赵成语典故,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灵魂,而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以便对未来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创新精神
典故“胡服骑射”是其典型代表。
在公元前309-307年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使战国成为七雄之一提供了必要条件。
胡服骑射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穿胡服,二是习骑射,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学习先进的包容开放的思想。
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成就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业。
二、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燕赵成语典故中奉公守法的精神在春秋赵简子时期就有所表现。
赵奢不畏平原君权势而征其租税,显然体现了执法必严精神;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话后,不仅交了租税,且以之为贤,荐之于赵王,则明显体现了奉公守法精神。
在赵简子的主持下,晋国新的刑法铸于大铁鼎之上,以示不可更改,人人必须遵法行事。
典故“铸刑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氏祖先守法的积极性。
成语典故“奉公如法”或“奉公守法”就是由赵奢故事演化而来。
赵奢也在司马迁的笔下成了我国历史上“奉公守法”精神的化身。
同时通过赵奢的升迁我们也可以理解,赵国的国君和贵族也是十分拥护和赞扬赵奢的这种精神的。
三、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这从“三家灭智”“三家分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四战之地、四战之国中也有所显。
曾是春秋五霸的晋国,政权落入异性贵族手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向他们索要土地。
韩、魏都给了,赵氏独不给,不怕牺牲始终不投降,显示了极为顽强的毅力。
后赵联合韩、魏“三家灭智”,赵氏的政治地位得以加强,显示了其大无畏气魄。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和谐观念
这在抵掌而谈、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典
故中清晰可见。
苏秦与赵王抵掌而谈,明显是一幅君臣和睦的动人场景。
蔺相如为免将相不和而授秦人以可趁之机,为廉颇让道。
廉颇知其苦心后,向其负荆请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又恰是一幅将相和谐的美丽图画。
我国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在燕赵大地中流传久远的这种“和”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借史之鉴,发扬光大。
五、临危勇出、多谋善断的大无畏气魄和高度智慧这在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之舌、两鼠斗穴、许历谏军、完璧归赵、渑池之功、围魏救赵、因势利导、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
其中,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更多体现了临危勇出的责任感,而其它几个成语典故则更多体现了多谋善断的高度智慧。
六、浓厚的世情气息
军事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受世俗人情的影响,政治军事人物也要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物打交道。
因此,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反映着当时的世俗风情,具有浓厚的世情气息。
市道之教、奇货可居,反映了人的市侩作风;步履蹒跚、犹豫未决、不遗余力、南辕北辙,反映着各色人物的行为特征;价值连城、天下无双、羽毛未丰,反映着人对事物的评价;三人成虎、攻难守易,反映着生活哲理。
总而言之,在历史的浩瀚云烟中产生在燕赵大地的成语典故如汪洋大海,本文从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为切入点,以点滴之水,以期见大海之全貌。
也只有这种蕴含着精神和灵魂,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历久而弥新。
参考文献:
[1] 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第一版。
[2] 成晓军、宋素琴:《燕赵文化纵横谈》,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3] 郝良真:《论赵文化的开放性》,《赵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孙瑛、张润泽:《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
[5] 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
[6] 张学衔、张兆飞:《中华成语探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郝在朝:《邯郸成语典故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
[8] 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版。
[9] 朱瑞玟:《成语探源词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作者简介:张宁业,1979—,男,山西人,河北大学2009级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