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六)《季氏篇》【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

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原句:《论语·季氏》:“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

原句:《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开柙出虎】——柙: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

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原句:《论语·季氏》:“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原句:《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原句:《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祸起萧墙】【事在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原句:《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

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原句:《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在色之戒】——指色欲方面的戒忌。

原句:《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原句:《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困而不学】——困:困惑,不明白。

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原句:《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隐居求志】——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求志达道】——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

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原句:《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过庭之训】——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诗礼之训】——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原句:《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阳货篇》【怀宝迷邦】——怀宝:具有才德;迷邦:让国家迷乱。

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

原句:《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岁不我与】——年岁是不等人的。

表示应该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时不我与】——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

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

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原句:《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原句:《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磨而不磷】——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

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原句:《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涅而不缁】【不磷不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

用涅染也染不黑。

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原句:《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穿窬之盗】——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

从墙上爬过去。

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原句:《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匏(páo)瓜空悬】——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

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原句:《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道听涂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原句:《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无所不至】——至:到。

指没有不到的地方。

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原句:《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恶紫夺朱】——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

原指厌恶以邪代正。

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以紫乱朱】【以紫为朱】——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原句:《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免怀之岁】——指三岁。

原句:《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饱食终日】——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无所用心】——没有地方用他的心。

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博弈犹贤】——后指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原句:《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居下讪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原句:《论语·阳货》“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微子篇》【枉道事人】——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

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

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父母之邦】——指祖国。

原句:《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

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原句:《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来者可追】——可追:可以补救。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原句:《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原句:《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降志辱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

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原句:《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原句:《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子张篇》【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原句:《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原句:《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即温听厉】——后以之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原句:《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小德出入】——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原句:《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有始有终】【有始有卒】——有开头也有收尾。

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原句:《论语·子张》“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原句:《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恶居下流】——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

憎恨处于下游。

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

现也指不甘居下游。

原句:《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文武之道】——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原句:《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原句:《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

原句:《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

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原句:《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尧曰篇》【兴灭继绝】【存亡继绝】【继绝存亡】——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原句:《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

”【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

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原句:《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

看见了就害怕。

原句:《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不教而杀】【不教而诛】——教:教育;杀: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原句:《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