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见危授命”。
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
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7、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18、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9、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20、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示例:薛姨妈是个——的人,倒还易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二;21、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见危授命”。
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
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7、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18、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9、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20、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示例:薛姨妈是个——的人,倒还易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二;21、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22、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23、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24、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
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示例:我没有——的能力。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25、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
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
”店主说。
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
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26、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27、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28、能近取譬:譬:打比方。
能就自身打比方。
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示例:独夫为我,即曰贪贼;——,即曰仁义。
(章炳麟《菌说》)29、饱食终日: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示例:人如果——,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
反义词:废寝忘食。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恶衣恶食: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
(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32、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
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
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
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
’其从之也?”33、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3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35、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示例:——,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
(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36、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