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42期·理论界2010第8期□于开颜全文娟从伍尔夫的经历及作品看其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代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出生于伦敦后一直接受家庭教育。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期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在小说中她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欣赏弗吉尼亚娴雅风度和超凡智慧。
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
弗吉尼亚也明确地宣布雷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
1917年伍尔夫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远航》、《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朵》、《海浪》等作品。
1931年拒绝剑桥大学的Clark讲座邀请。
1933年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1939年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1941年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夫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终年59岁。
目前关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一、引言伍尔夫生活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父权社会使男女呈现出二元等级对立的状态,男人有事业,属于社会,被赋予理智、坚强、讲实际等特征;女人没有事业,属于家庭,是感性、情感脆弱的代名词,凡是不属于这两种固定模式的男性与女性都被看成是另类的,甚至是精神有问题的。
尤其是在亲友亡故之后,男性和女性更应该改按照这种传统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悲伤方式,如若不然就要接受被当时社会认为的最有效的修养疗法的治疗,伍尔夫本人就曾多次进行过修养治疗。
正是这种父权社会中男女二级对立的传统观念,以及维系这种观念的工具———修养疗法,才把伍尔夫以及其他反抗传统性别观念的人逼上了绝路。
在伍尔夫在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中塑造了塞普蒂默斯这个女性化的男性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的观点,作为男性他有着女性的感性、情感脆弱等特征,这种表现在他失去战友埃文斯后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被视为精神病患者,并被医生建议接受修养治疗,最后以自杀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而在她的另一部作品《到灯塔去》中,也有亲友亡故的情节,但是书中人物却因为摒弃了男女绝对的二元对立,无论男女都通过工作完成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哀悼。
二、伍尔夫的坎坷一生伍尔夫13岁时经历了第一次精神崩溃,即她的母亲因流感引发风湿去世后。
在这之后家庭医生被召集来对她进行治疗,其原因是因为她对母亲的的去世表现的过为冷静和压抑自己的情感。
传统观念认为亲人去世后感性软弱的女性应该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
当时社会的人们对同样经历了丧亲她父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莱斯利·斯蒂芬》传记中,尼欧·安娜写到:“在她妻子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莱斯利·(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6)摘要:在伍尔夫生活的时代和社会中,男女二元绝对对立,男性被认为是理智的象征,女性被认为是感性的象征,任何不符合这两种观念的看法和做法都被视为是另类甚至是精神有问题。
伍尔夫作为当时社会进步女性的代表,一生之中都被视为的精神病患者直至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中主人公塞普蒂默斯失去战友后悲伤欲绝,由于不符合传统观念中对男性的定义而被诊断为精神病,最终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在《到灯塔去》中作者则提出了一种有悖于传统性别观念的缓解悲伤地方式--工作,并指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通过工作来缓解悲伤。
关键词:男女二元对立;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精神崩溃〔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8-0138-03[收稿日期]2010-07-14[作者简介]于开颜,男,(1957.10-)研究生学历,现任东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全文娟,女,(1986.11-),2004年至2008年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06至2007年担任县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学报主编,2009年起至今就读于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外国语学院,主修英语语言文学。
【文艺评论】138·总第442期·2010第8期理论界斯蒂芬把自己沉浸在写作当中。
”(尼欧40)传统的维多利亚男权观念认为,男性的特征是现实、理性和逻辑,所以人们认为莱斯利·斯蒂芬的悲痛是正常的传统式的悲痛;而相对于男性的女性的特征则是直觉、软弱和感性,所以伍尔夫所表现的则是不正常的、压抑的、病态的悲痛。
这些观念都是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男女二元对立特征的固有偏见,是由社会差异而造成的男女差异。
伍尔夫在她的日记中写到:“我早年的生命就像就像刚刚孵化出来的脆弱的蝶蛹,13岁以前的生命就像一棵生长着的幼树,充满了海浪般的憧憬和幻想。
”(伍尔夫16)母亲去世后的两年,一直代替母亲照顾家人的姐姐又不行去世,六年后父亲也因病去世,两年后哥哥索比在希腊旅游时死于寒症,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丧亲之后伍尔夫在丈夫,姐姐以及医生的欺骗下接受休养治疗,作为传统观念的维护工具的修养疗法不但没能使她变得传统,反而使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在休养期间她被迫躺在昏暗的医院里的病床上,白天喝热咖啡,晚上喝温热的牛奶,禁止通信读书以及和亲朋交谈,独自休养了六个月后出院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
一个月后她家人劝她到疗养院继续进行休养,结果她在当天晚上吞下了100片左右的巴比妥,幸而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如果说导致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封闭的修养治疗,那么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社会的固有的男女二元对立观念中对女性的偏见,而丧亲则是导致其发生的导火索。
三、塞普蒂默斯奋力一跃经历了一系列的丧亲与修养疗法之后,伍尔夫自知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凭一己之力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相抗衡,于是她只能在小说中对其进行控诉。
1925年5月,她出版了长篇小说《达洛维夫人》。
虽然这篇小说并非她的自传,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塞普蒂莫斯这个人物中找到作者本人的影子。
伍尔夫在日记中说明了她写这本小说的真正目的:“在这本书里,我有太多的想法,我想表现生与死,精神健全与精神错乱,探讨疯狂与自杀的根源,我想批评这个社会制度,并展示它是如何运转的。
”(伍尔夫47)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塞普蒂默斯是一个反传统的男性形象,他不具备传统观念中男性应该具有的理性,坚强等特征,反而被冠以女性的脆弱与感性,因为在一战中失去了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埃文斯,他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并常常出现幻觉,把克拉丽莎年轻时候的恋人彼得当成了自己死去的战友埃文斯:“一个身穿灰色衣服的人走近了他们,是埃文斯!可他身上竟然没有泥土,也没有受伤,可是容貌却丝毫没有改变!”(伍尔夫135)这些都是传统观念中女性才有的特征,因此他在当时的社会中被看成是另类和精神病患者。
塞普蒂莫斯的妻子认为她必须向世人掩饰自己丈夫要自杀的欲望,她对自己的母亲说丈夫只是太沉浸于工作了。
传统性别观念认为女性是神经质的,不理性的;而注重现实和逻辑的男性在丧亲之后则应该理智的采取工作的办法来缓解悲伤。
通过塑造塞普蒂莫斯这个女性式悲伤的人物作者试图说明脆弱与感性并不专属女性所有,颠覆传统的性别观念对男女特征的固有偏见。
就像人们对待伍尔夫的做法一样,为了纠正塞普蒂默斯所呈现出的的反传统的性别特征,人们对待他的方法也是休养治疗,正如当时德高望重的布雷德肖大夫建议那样他要想恢复神智必须离开妻子,到乡下的一个封闭的休养院里进行封闭式的休养。
同时伍尔夫在这部小说里也批判了医生的麻木无知和独断专行,并把医患关系引申到社会关系之中,映射了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对反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无情镇压。
也许在伍尔夫长达数十年的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塞普蒂莫斯有过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在塞普蒂莫斯几次就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患者本身完全没有说话的权利,医生在对塞普蒂莫斯诊断时都没有好好聆听一下他本人的陈述,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法。
霍姆斯医生的注意力全在塞普蒂莫斯美丽的妻子身上,而布雷德肖医生建议他到乡下的一个封闭疗养院进行休养治疗。
患者完全处在医生的压迫与控制之下,伍尔夫在小说中描述到:“在诊所里,有些病人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住医生的责问,低头屈服,放声痛哭;还有一些病人大声责骂医生,好像受了什么天大的刺激一样,对布雷德医生大声辱骂,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伍尔夫142)小说中所描绘的医生与患者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疑代表了英国社会中传统观念的维护者与颠覆者之间的压迫关系。
而修养疗法不仅是一种医生压迫患者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上层阶级压迫反传统阶级的手段,当塞普蒂默斯听说医生要来带他到疗养院休养治疗时,他选择了自杀来反抗,如果说修养疗法是他自杀的直接原因,那么导致他选择这种极端方式的根本原因就是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压迫。
四、“莉莉式”缓解悲伤方式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抨击了传统性别观念以及修养疗法对人格的压抑和精神的危害。
但是却没有提出一种正确的反传统和压迫的方法,尤其是在经历亲友亡故的时候,人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摒弃传统男女性别偏见,进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呢?在她的另一篇小说《到灯塔去》中,则向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修养疗法的全新的方法,那就是不论男性或女性都通过完成对自身有一定意义的工作来缓解悲伤,对抗传统的男女性别偏见。
在拉姆齐夫人逝世后她先生悲痛欲绝。
在拉姆齐先生眼里“夜晚充满了寒风和毁灭……但他却找不到那个非常机敏,随时准备伺候他的那个倩影,来把着夜晚变得井然有序,使这个世界反映出心灵的航向。
怎么回事?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伍尔夫153)众多学者认为,莉莉对拉姆齐夫人的去世并没有感到悲伤,但如果把她同丧母后的伍尔夫对比,就会发现莉莉在这里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新式悲伤。
莉莉在拉姆齐夫人曾经呆过的屋子里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她不知道该到厨房里拿杯咖啡,还是继续等在这,因为餐厅里只有她独自一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她约束不住自己的感情,只能让这句话反复回响着,来掩盖她思想的空虚,过了这么多年又故地重游,可是人去楼空,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她的感觉究竟如何?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她根本没有什么可说的。
”(伍尔夫177)她的思想麻木了,只能反复重复一句话来掩盖她思想的【文艺评论】·总第442期·理论界2010第8期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