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违者必究《心理学漫谈》复习题1.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
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
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自我本我超我的问题。
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2.小红出生在中国北京,2 岁随父母到美国生活2年,就读美国当地的幼儿园。
4 岁又同父母到日本生活,入读日本当地幼儿园,直到7 岁回到北京上小学,这时小红已经熟练掌握了中、英、日三个国家的语言。
为什么小红能够在几年内掌握三个国家的语言?请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回答。
孩子在0~3 岁月时脑细胞的发育最快,求知欲望最高,吸收能力最强。
同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最适宜培养语言方面的天赋。
3.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
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师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
”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
不到2 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
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请从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入手,解释这个实验的发现。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4.在一个心理学实验里,好莱坞化妆师在被实验者脸上画上了一条大大的伤痕,在看到伤痕的惊人效果之后,被实验者又被告知需要再擦上一层固定化妆效果的粉末——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化妆师擦掉了化妆的痕迹。
随后,毫不知情的被实验者被派往人群聚集的地方,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 的反应。
观察任务完成后,被实验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要粗鲁无礼、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很显然,他们认为这都是他们脸上其实并不存在的“伤痕”造成的。
请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个现象。
“伤痕实验”中的实验者之所以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实是他们自己将内心的想法向外投射,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他人的行为,与外界发生了一次“不友好”的“主观互动” 的结果。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常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从而产生认知障碍。
生活中“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说明,我们生活中所感知的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其实只是我们基于自身认知的一种主观臆测,大多情况下并非客观的真相。
而我们对这种“看法”的强化和互动,往往会引导我们让这种“看法”真的变为现实。
以“伤痕实验”的实验者为例,由于他们以为别人而对自己不友好一一虽然这只是一种虚假感受一一他们却会将这种不友好反射给其他人,从而最终会导致人们对他们真的不友好。
结果是,虽然“伤痕”并不存在,但不友好却真实地发生了。
5.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是指心理学上的什么现象,并请列举一个自身的例子进行解释。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如你想让你的朋友陪你出去玩,若说:“陪我出去玩好吗?”朋友不一定去。
但如果说:“出去走走,随你的便,是去喝咖啡,唱卡拉0K,还是逛书店?”他很可能选定他最喜欢的,女口“ 逛书店” 而陪你出门。
再如早上喝豆浆时,如果服务员问:“先生要不要加鸡蛋”,“加”与“不加”即是“沉锚”。
但若问“请问先生,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则“一个”或“两个”便是“沉锚”了。
显然第二个问题更有利于促销,这就是沉锚效应在起作用。
6心理学漫谈课程将全班同学分成学习小组,是基于心理学的哪一个研究?为什么在小组汇报时,有的组员很积极参与,有的组员却并不积极。
基于责任分散效应的研究。
有的组员积极参与,原因有很多,可能他们认为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可以表现自己的某些才华,或者是出于一种责任感等等。
而有的组员却并不积极,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集体,而责任分散效应正解释了为什么处于一个集体的个体会更容易懒惰,不积极,因为群体中的个体责任感会减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期望别人多承担责任。
7一个有趣的实验:心理学家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 挂在窗户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上,她们答应了。
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 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
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
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
请运用心理学来解释这一现象。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
我们把这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该案例中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正是现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而后提出一个更为高的要求,结果正符合“得寸进尺效应”。
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8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她们在做游戏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的姑娘。
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
吴国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
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
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 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当地的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
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夷以后才离去。
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
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国的大夫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国。
请运用心理学来解释这一现象。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
从做游戏踩伤脚,一直到两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吴军攻入郢都,中间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事件一步步无可挽回地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
这正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9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剑术高人为师。
他迫不及待地问师傅多久才能学成。
师傅答曰:“十年。
”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
师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
”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傅回答:“七十年。
”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案例中的少年太过急切的想达到目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生活中也是这样,太过在意往往不可得,即使得了也不安稳。
应该放平心态,静下心来磨练。
10狼孩,就是从小到大生存环境一直是以狼为伍。
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
他们不会说话,能和狼沟通,习性与狼相同。
由于长时间的与狼群为伍导致孩子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各方面都逐渐趋向狼群。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
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
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
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
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11.请根据以下事件情节谈谈你对人类意识的理解。
事件:我拿起一个杯子,没拿稳,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然后我拿起了其中一个碎片。
情节1——我有两个意识:第一个我在想:“我是想喝水来着,但因为心烦意乱没拿稳”,第二个我在想:“我是心情差故意把它碰掉的”,两个我有截然不同的想法,但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只是相安无事地生活着。
情节2——我被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两年了,我拿着一片玻璃碎片在划自己的手腕,突然间我本来的人格闯入了,我记得我的另一个人格摔碎杯子企图自杀的全过程,我依稀记得他对我的身体做了什么,但我完全不能认同他的行为,我不认为我有自杀的企图,这种蠢事都是他干的。
情节3――我看着手腕上的割痕,……对刚才打破杯子的过程一点都不记得了,最近心情糟透了,等等,我想起来了……一定是捡碎片的时候,碰到那片比较大的立起来的碎片,“刚才的事件”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记得非常清楚,就是不小心碰到的。
故事1 是对裂脑人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可能的猜想,这种猜想永远不可能被证实。
(视频1)左右脑连结部断裂的被试位于左脑的意识对右脑的活动一无所知(左脑主管语义思维),并对左手(右脑控制)画出的图案感到惊讶。
故事2 讲的是多重人格障碍的情况,如果在幼年经历极严重的创伤事件,一些人的人脑试图会把关于创伤事件的记忆抑制住,同时也会抑制事件发生时的人格信息。
患者会否认经历创伤事件的那个幼年的“他”和自己的联系,并产生新的人格用于应对日常生活。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极不稳定的,因为被抑制的记忆仍然会在某些时刻激活,即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
有些患者会习惯性地反复使用这种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产生众多完全独立的人格用于应付各种情境(比如有本自传体小说叫《24 重人格》)故事3 类似于急性应激障碍,人会抑制一些不愉快的记忆,如创伤事件,或一些不被社会道德所允许的观念,这些潜意识中观念只有在特殊情况(如酒精)才会显现。
而最终呈现在意识中的记忆往往是经过重构的。
比如让一些成年被试带上眼动仪在酒吧里呆上一阵。
其实发现男性的视觉焦点一大半的时间在各种异性的胸部和臀部游移,女性一半时间会瞟向异性的小DD 的位置,但所有被试的意识对此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