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价值创造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价值创造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价值创造比较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种企业利用并购手段来实现资本扩张、资源重新配置等目的,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

一般认为,企业并购按并购动机、支付手段和业务相关程度可以分为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本文试图对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的价值创造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哪种并购形式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创造更大价值,从而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并购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进行样本采集,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类不同的10家上市公司,运用2005年至2009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并购形式研究田美荣(2002)将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是否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划分。

战略性并购是指企业从自身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具体的并购行为,实现企业在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扩张的目标。

而财务性并购并非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而是单纯从企业短期利润角度出发,利用并购市场上出现的机会,通过企业的买卖行为赚取差价的行为。

西方学者(Healy和Palepu,1997)划分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主要依据是收购动机、支付手段和业务相关程度这三个标准:(1)战略性并购:善意并购;采用股票支付方式;并购双方业务重叠。

(2)财务性并购:敌意并购;主要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并购双方业务不相关。

学术界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主要有金融经济学派、战略管理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过程导向学派(Julian Birkinshaw,Henrik Bresman,Lars Harkanson.2000)。

这些流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企业并购活动的规律和特质,其中金融经济学派不涉及将并购企业整合为一体而探讨了直接谋求公司价值增值,称其为财务并购。

战略管理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过程导向学派则探讨了以整合各个并购企业于一体为前提来谋求企业价值增值的活动,称之为战略并购。

财务并购特征研究,彭娟(2007)根据几种并购的定义进行归纳后,得出以下三个关键要素:(1)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2)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而非价值转移的过程。

战略性并购特征研究,吕娜(2007)总结出战略性并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战略并购必须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和目标。

(2)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使并购后的企业能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

(3)能产生协同效应。

(4)战略并购产生一体化协同效应即“1+1>2”。

2.2 并购价值创造研究国外学者对于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Lubatkin和Singh&Montgomery(1987)主要从战略管理和财务学领域对并购价值创造的各种要素进行了比较早的研究,前者认为并购前并购双方的战略拟合程度将影响并购创造价值,而后者则认为并购过程中并购交易的特征和并购双方公司的特征将影响并购价值创造。

Haspeslagh&Jemison(1991)认为并购中的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并购双方资源的协同效应,而协同效应的实现又来自于并购后双方资源的整合。

我国学者对于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冯根福和吴林江等人(2001)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是否创造价值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并购、混合并购价值较好,纵向并购价值最差。

而张新(2003)也对此寻找大量的理论来进行解释研究,实证研究结论得出目标公司并购当年和后第一年明显好转, 但是第二年和三年改善缺乏持续性,并购公司业绩持续下降。

2.3 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的价值创造比较研究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以来发生的几十次最大的并购,认为并购为双方的股东创造了新的价值。

但是后来Healy和Palepu(1997)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于收购公司来讲,战略性并购会创造显著的利得,而财务性并购至多只能达到盈亏平衡。

相对于财务性并购,战略性并购支付得收购溢价较低,而产生得协同效应更大。

吴云勇(2004)认为,购并双方能够通过壳资源的重组得到向社会公众融资的通道,债权银行可以避免破产带来的损失,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则可以避免因上市公司“退市”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认为财务性并购价值创造的优势比较明显。

郭丽华(2007)研究得出财务性并购的绩效具有短期性;战略性并购的绩效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我国并没有表现出协同效应;在对比两种并购绩效时,发现战略性并购的绩效发展优于财务性并购,战略性并购的优势比较显著。

从她的研究结论来看,与财务性并购相比,战略性并购表现出的潜在的优势:(1)战略性并购发生在业务相关领域,会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

(2)在战略性并购中,收购公司的管理者对目标公司的业务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掌握大量有关财产权情况,在评估目标公司时遇到的困难会小很多。

(3)采用股票融资方式减少了估价错误的成本。

(4)战略性收购在收购后一般不会中断运营,形成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创造更大价值。

3.参考文献[1]郭丽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绩效与战略性并购绩效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2]吴云勇.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绩效研究[D].清华大学,2004.[3]吕娜.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4]张明伟.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研究[D].浙江大学,2002.[5]魏磊.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及其绩效研究[D].苏州大学,2004.[6]温世玲.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财务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7]田美荣.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2).[8]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2002(11).[9]张寅.把握企业收购时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3).[10]鲍莉华.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商业时代,2008(23).[11]徐丹丹,刘淑莲.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价值的实证研究[J].会计师,2010(04).[12]冯福根,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01).[13]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2003(06).[14]张红云.公司并购的价值创造分析[J].会计之友,2007(12).[15]李岩.并购价值创造效应的国外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06).[16]汤谷良,高晨,林长良.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7]吴晓求.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孙涛.公司并购决策及有效性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9]聂祖荣.经理人控制权收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0]彭娟.战略财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1]Lubatkin,M.Merger strategies and stockholder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8,3953.[22]Singh,H.Montgomery,C.A.Corporate acquisitions trategies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08):377-387.[23] Julian Birkinshaw,Henrik rs llakanson,Managing The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 Process,tow11he Human Integration And Task Integration Process Interact Fo Foster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5,37-3.[24] Haspeslagh P,and Jemison D,Managing Acquisitions[M].Free Press(1991).[25] Krishna G. Palepu, Paul M. Healy. Business Analysis and Valuation. [M].South-Western Educational,1997.[26]Anup,Agrawal,Jeffrey EJaffe,Oershon N.Mandelket,The post-Merger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Re-examination of Anomaly[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605-1621.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一、研究背景与相关理论1、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2、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二、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价值创造实证分析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样本选择与假设提出2.1样本选择2.2假设提出3实证分析3.1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价值创造的个体分析3.2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价值创造的比较分析4.结论与研究的局限性4.1结论与建议4.2研究的局限性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方案:文献研究的重点是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对企业价值创造比较。

主要将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和EBSCO等查找相关的文献;对并购公司的一些数据资料主要通过统计年鉴、统计部门网站获得。

进度计划:第6学期第19-20周至第七学期第1-5周:联系指导老师,在老师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7学期第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

第7学期第13-14周:撰写论文提纲,交给老师批阅,进行修改。

第7学期第15-20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初稿写作。

第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8学期第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8学期第3-6周: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8学期第7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8学期第8-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