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设计调研报告及感想
-城规0901 储薇薇
考察之后搜集的关于茶室设计的资料内容:
(一)、茶室的设计
主体建筑设计视茶室的大小而异,一般的有如下设计方案:
1、大型茶室
品茶室:可由大厅和小室构成。
茶艺馆在大厅中必须设置茶艺表演台。
散座:在大堂内摆放圆桌或方桌,每张桌视其大小配4~8把椅子。
厅座:在一间厅内摆放数张桌子,距离同上。
厅四壁饰以书画条幅,四角放置四时鲜花或绿色植物。
卡座:类似西式的咖啡座。
每个卡座设一张小型长方桌,两边各设长形高背椅,以椅背作为座与座之间的间隔。
每一卡座可坐车人,两两相对,品茶聊天。
房座:用多种材料将较大的窨隔成一间间较小的房间,房内只设1~2套桌椅。
茶水房:应分隔为内外两间,外间为供应间,墙上开一大窗,面对茶室,置放茶叶柜、消毒柜、冰箱等。
茶点房:亦分隔成内外两间,外间为供应间,面向品茶室,放置干燥型及冷藏保鲜型两种食品柜和茶点盘、碗、筷、匙等用具柜。
里间为特色茶点制作工场或热点
制作处。
2、小型茶室
品茶室:可在一室中混设散座、卡座和茶艺表演台,注意适度、合理利用空间,不能毫无章法,乱摆一气,讲究错落有致,各有其长。
开水房及茶点房:在品茶室中设柜台替之,保持清洁整齐即可。
(二)、室室的风格类型
中国古典式日式中西合璧式
湖山春社
湖山春社,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本次建筑设计课题的地形是一样的,所以老师选择这个茶馆作为我们考察的对象。
第一次来到这个茶室,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萧条没人气,完全不比西湖边上般的热闹纷繁,走进才发现,原来是茶室已关了,我对位于西湖边上的娱乐场所竟然还会沦落到关门大吉的地步感到不可理解,纵使我不是学经营的,但是我只从作为一名建筑规划类的大二学生的角度来猜想各种原因。
这个茶室采用的是仿古庭院式设计,采用的是园林式景观,在此我暂且称之为借景手法。
整体格调还不错,而且个人之前的茶室一般认为都是古典式的,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备受中国文人的青睐,她的元素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演绎与表现形式,而茶室的设计旨在追求她的精髓、气质,以及她所散发的高贵、含蓄、优雅与低调……整个建筑绿
茵团簇,正面面临风
景秀丽的西湖,后面
是公路街道。
站在高
处俯瞰,茶室在一片
翠绿之中若隐若现,
很有韵味。
其实这是一段很
好的地形,临水的风
景可以为茶室更添一
份悠闲,西湖的特定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可以让建造在这儿的茶室较之其他茶室更有经营优势,但是为什么会关门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说。
这个茶室是一个书院的原址,所以拥有着本身的人文气息。
她有几个功能分区,其中有一段长长的廊贯穿整个建筑,叫做水月廊。
廊的后面是一个大大的庭院,庭院地方就是品茶和休息的地方,人们可以坐在庭院边饮茶边选择凭窗观赏西湖美景或者是领略庭院的景观(庭院的景观确实很怡人)。
但是个人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西湖边上茂密的大树景观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所以貌似庭院的景观已经成为景观的主旋律了。
看下图庭院实景照片
在长廊的旁边是兼茶水房和茶点方功能的小间,同时他还有二楼位置称之为“聚景楼”,这个地方多少弥补了无法看到西湖美景的遗憾了吧~~
优点:仿古式设计比较符合西湖这个特定风景区的特点;
庭院适合喝茶的面积大,能容量较多游客,满足大客流量的需求;
庭院风景优美宜人,借景手法用得恰到好处,茶室整个韵味感觉就
像苏州园林;
缺点:西湖美景被浓密的岸边景观遮挡,无法观赏西湖美景;
功能分区不够明确,作为一个比较大型的茶室,应该拥有品茶室、
散座、厅座、卡座及房座(包厢),或选设其中一二种,这样才布
局合理;
总结:总体来说,布局得不够合理,未能满足顾客的要求是茶室无法经营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为无法能和周围得环境
紧密联合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茶室所处位置是占了地利
这个优越条件,可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毕竟一个建筑
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她是要和周围得环境紧密相关
的,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不仅仅要考察地形,更要注
意到环境、人文等等。
闻莺馆茶楼
本来是想找个现代一点的茶馆,但是很可惜那天找到的闻莺馆仍是一个古典式的茶馆建筑,但是这个茶室又有所区别,我把她定性为中西合璧式茶馆,因为他的外观是古典式,但是内部装修与风格是中西风格兼有的。
二者对比:
相同点:古典式茶室似乎都很青睐长廊以及
后庭院的设计,在闻莺馆我同样看到了这个设
计;园林景观亦是一大特色,后庭院同样拥有宜
人的风景;
不同点:个人认为闻莺馆更具有茶楼的
韵味,他具有更明确的功能分区。
其中茶水房和
卫生间处于独立的小间,对于品茶室整个氛围来说更加体现了人性化;其中包厢的设计更让茶室显得更为功能强大,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
求,你可以选择热闹的品茶室看茶艺表演,也可以选择包厢细细品茗,享受静谧;还有值得一提
的是中央大厅的设计,个人非常喜爱,就是采用
自助式的供应。
而且 设计风格采用了中西结合
的。
四周围廊是仿古红木,而天花板则是挂式灯,
洋味十足。
庭院
长廊
卫生间
包厢 中央大厅
总体体会及设计感想:
一个茶室,无论是现代型的还是古典式,首先作为一个建筑物功能必须明确合理,还有要充分利用地形,结合地利人和,风格必须适合所处的位置,在这里,我想提提关于我们这个课题设计的地形,我们需要设计的茶室可以归于“亲水”建筑,当今在水泥森林及人造“景观”中长大的城市居民对自己的乡土风景的记忆越来越淡漠。
因此,如何在河边茶室中重新体现人与水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加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的交往,成了本设计主题中应有之义。
为了最大地利用沿湖景观面,建筑基本采取线型形体。
从道路到湖边由四条平行的空间层次组成:1)沿人行道是一道上植树木的小森林,将建筑隐藏其后,从道路上望来避免了在视觉上打断沿湖公共绿带;2)躲在小森林后的是一道种满各种植物的庭院,为茶室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及景观的可能;3)沿竹院全长是一条室内走道。
其南端开向一个上有花架的大型室外空间可用来招待更多顾客;
4)像一串念珠那样,走道在临水一侧连接了各个茶座空间。
与上述建筑主体的水平条状形成对比,我觉得茶室的主入口可以被处理成唯一的垂直体块,突出在主体之外。
即设计方法中所谓的穿插。
本设计的两个目标是:使用者与水间的互动以及对“平缓曲面”的采用。
再者湖边同样可以设计一条绿化带,但是不要过于茂盛,否则又会出现湖山春社看不到湖面风景的情况,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