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痰饮

中医内科学痰饮


病名释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痰古名淡, ①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游动的物质 ②指病理性之液体,即本篇所讲内容。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二 历史沿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内经》无“痰饮”之名,但有“积饮”
三 讨论范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本篇章论述的范围以《金匮要略》中之痰饮病为主。
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 性心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 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的某些阶段,可参照本篇进行辨 证论治。
病因病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溢饮与风水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分表寒、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无 汗、身体痛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表虚证身体浮 肿汗出恶风,与溢饮易鉴别。
3 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 哮病鉴别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肺胀是肺系多 种慢性疾患日久渐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 症,哮病是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性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 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伏饮指伏而时发的饮证。 在急性发作阶段可表现支饮症候,喘证的肺寒、痰浊两类又 常具支饮特点,哮证发作期与伏饮基本类同,应注意鉴别。
Ø 在肺脾肾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致水液停滞中焦,流溢四末,波及五脏。
病机-三焦气化失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水液的输布排泄,还与三焦的作用密切相关。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
官,水道出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诊断依据—结合痰饮的临床特征、停积的部位
1 痰饮 心下痞满,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 体夕肥今瘦---饮停肠胃
2 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 痨病史---饮流胁下
3 溢饮 身体疼痛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 出或伴咳喘---饮溢肢体
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通,则水液停积为饮。
痰饮病因病机示意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外感风 寒湿
中阳受困水 湿不运
饮食 不节
阻遏脾阳水 湿停聚
肺通调雍滞 脾转输无权 肾蒸化失职
劳欲 所伤
脾肾阳虚水湿 不化




水湿或聚而成饮或遇

火煎熬为痰

痰饮以阳虚阴盛为本 证候以本虚标实多见
【诊查要点】
Ø 宋.严用和提出“气滞”津凝可以生痰饮。
Ø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一般而言,粘稠者为痰, 清稀者为饮 。
Ø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 者”的观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Ø 明.张介宾:五脏之病,虽俱然生痰,然无 不由乎脾肾。
Ø 清.叶天士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水 积水不散留而为饮 饮 饮因于湿
水泛为痰
饮痰
为为 痰饮
湿
之之
渐化
痰 痰因湿而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鉴别诊断】
1.悬饮与胸痹
同:两者均有胸痛 异: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疼痛,可引及左肩背 或左侧内臂,常于劳累、受寒、饱餐后发作,历时较 短,休息或用药后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 呼吸时加重、胁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症状。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v 辨证要点 v 治疗原则 v 分证论治
4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型如肿---饮邪支 撑胸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舌脉象和辅助检查等
——苔白滑或厚腻,或舌淡体胖,脉象多为沉弦 而滑。
——x线、内窥镜、胃肠动力学检查、痰培养、 胸水、尿常规、胸腹腔B超或CT等理化检查有 助于疾病诊断。
【病证鉴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Ø 痰、饮、水、湿的区别
Ø 痰—多厚浊,无处不到病变多端,为阳邪以热煎熬 而成。
Ø 饮---呈稀涎,多停于体内局部,为阴邪多由寒积聚 而成
Ø 水---为清液,每泛溢体表全身,为阴类但有阴阳之 分
Ø 湿---粘而滞,发病缓慢缠绵难解,属阴邪每与它邪 相兼为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痰饮之病名,首见《金匮•痰饮咳嗽病
脉并治》篇,痰饮含义的广义和狭义 之分亦见其中。
广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狭义---痰饮 提出痰饮的著名治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从隋唐至金元渐有痰证、饮证之分: 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Ø 唐.孙思邈:温胆汤
目的要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熟悉痰饮的概念、病因、诊断及相关病证的鉴别
2、重点掌握痰饮病机、治疗原则。
3、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常见证候及治疗方 药。
一 定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 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多种 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病因、 病理产物、临床表现,病机概括) 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致肺 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归正化,或 代谢失常,或停于局部,形成无形或有 形的复杂痰饮病证。
1 外感寒湿
寒湿—伤人阳气-阳气受损-水湿侵袭卫表,停聚而成痰饮。
2 饮食不当
暴饮过量、饮食生冷、因热伤冷—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津 液停聚—痰饮
3 劳欲所伤
劳倦伤脾阳,纵欲伤肾阳—阳不化水水湿停聚-痰饮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机——肺脾肾功能失调
Ø 肺之通调雍滞,脾之运化无权,肾之蒸化失职,水液不得运 化输布而成浊液,其聚而为水为饮,或遇火气煎熬为痰。
之说,为后世认识痰饮奠定了理论基础。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之发,民病, 饮发湿下。”
– 《素问•经脉别论》论:“饮入于胃,游溢精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正常代谢
–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 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 举。”——脾肾功能失调可致停饮之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