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议会制度获得比较健康的成长。

同一时期的法国却处在封建统治的高压下。

路易十四坦言“朕即国家”,充分显示了专制暴君的淫威。

波旁王朝的王权和天主教的神权,陷法国于天昏地暗。

当时,法国居于第一和第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虽不足全国人口的1%,却垄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财富。

无怪乎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逃居英国时,盛赞英国是“理性畅行无阻之邦”、“酷爱自由之国”。

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跃进,英国国力蒸蒸日上。

相形之下,法国则瞠目其后。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已有很大发展,新的生产力和在封建制度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与旧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力量渐趋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受封建统治者遏制的现象日益不满。

农民破产,被迫成为游民、乞丐,盗匪猖獗。

广大群众对教士的懒惰、荒淫、腐败充满痛恨。

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农民)与特权阶级’(教士、贵族)之间的矛盾。

新兴资产阶级与城市工人、市民是被剥削的第三等级,他们没有政治权利。

无比尖锐的阶级矛盾使法国大革命一触即发。

当时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但旧制度的得益者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变革已不可避免。

社会变革一般需要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因此,思想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导。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为革命前奏的启蒙运动兴起了。

在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勾勒未来新制度的蓝图,唤醒、启蒙人们为推进社会的变革而奋起斗争,这场新思想运动史称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以伏尔泰为泰斗,以狄德罗、爱尔维修、卢梭等人的百科全书派为骨干,高举理性、自由、人权、博爱的大旗,向权威、神学、专制、愚昧提出挑战,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伦理、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风暴,使一潭死水的法国社会激烈震荡起来,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

启蒙思想家在抨击旧制度的同时,也抨击旧的教育制度。

在构想未来新制度的蓝图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卢梭在18世纪中期倡导自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培养反封建的新人。

它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誉为新教育和旧教育的分水岭。

第一节生平和主要著作让·雅克。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

1712年6月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

由于母亲早逝,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很深。

10岁时,父亲因与一个贵族的纠纷而被迫远走他乡,他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随一位牧师学习。

他从小喜欢与村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戏活动,养成了爱好自然的天性,并孕育出他崇尚自然的思想。

1724年,卢梭开始学习律师、公证业务,后又转学雕刻手艺。

由于匠师的虐待,16岁的卢梭弃业出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在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期间,卢梭对贫苦人民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又阅读了欧洲各国思想家的著作,从中汲取了思想养料。

1740年(28岁),卢梭在法国里昂修道院马布里大主教家里担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尽管担任家庭教师只有一年时间,但却使卢梭对教育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此后,卢梭来到巴黎,他不仅与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相识,而且成为“百科全书派”的一个成员。

这使他形成了新颖的社会政治观。

1749年(37岁),卢梭步行去巴黎郊外看望被囚禁在监狱里的友人狄德罗。

他边走边读杂志,看到第戎学院刊载的有奖征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伦俗》,读后若有所悟。

在狄德罗的鼓动下,卢梭很快就完成了应征论文。

在论文中,他论证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并未提高人类的品德,反而使社会道德堕落。

卢梭的应征论文由于立意新颖而获得头奖,一举成名。

1753年,卢梭又以一篇题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论文参加征文。

两年后,这篇落选论文在社会上却获得了极大反响。

在这篇论文中,该文犀利地指出,人类在原始社会是平等和自由的,是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最后形成暴君独裁统治。

因此,私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现象的根源。

只有消灭封建制度和教会特权,人们才能平等而自由地生活。

1756年,卢梭居住在巴黎附近的乡村,专心于著述活动。

三部互相联系并构成一个完整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先后问世。

在《新爱露伊丝} (1761年)中,卢梭阐述了理想的家庭;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他阐述了理想的社会。

卢梭在他的教育思想代表著《爱弥尔》(1762年)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这本书“构思20年,撰写3年”,可见是他对社会和教育问题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这本书中,卢梭无情地抨击了反动政权与教会,提出自然教育的观点。

因此,《爱弥尔}一书出版后,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教会指责为邪说谬论。

卢梭因而遭受了迫害和通缉,被迫逃往他国。

直到1770年,卢梭才得到赦免而重返巴黎。

卢梭的晚年贫病交迫,但他仍然用他那锐利的文笔,向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1770年,他完成了自传体著作《忏悔录》。

1778年7月,卢梭因患大脑浮肿病在巴黎近郊去世。

终年66岁。

卢梭是革命的先导,却没有亲眼看到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

但是,法国人民没有忘记他,1794年4月,巴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将这位已逝世16年之久的伟大思想家的灵柩迁于巴黎国葬所。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针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则:教育要“顺应自然”。

他强调,“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卢梭所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是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紧密相联的。

《爱弥尔》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在他看来,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自由、理性和良心。

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人的善良的天性。

显然,善是人人相同的,并不因人的贵贱而异。

人之罪恶,是后天残害所致,并非天性之过。

卢梭的性善论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人天性得到自由发展,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

”卢梭把教育归于三种来源,即“天性”、“人为”和“事物”。

他说:“我们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

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

”又说,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天性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在某些方面能够为我们所决定;只有人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

为使这三种教育配合协调,“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以“天性”教育为主轴,围绕着它旋转。

因此,我们要永远以本能作为教育的指引。

二、“自然人”与“自由人”从自然教育原则出发,卢梭明确提出,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这种“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

他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不受传统束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

因此,他也是自由人。

形象地说,这种人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

卢梭笔下的“爱弥尔”就是这种“自然人”与“自由人”的典型。

曾有人指责卢梭的自然人是脱离社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这种人是与公民相对立的。

其实,并非如此。

卢梭认为,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既不是一个回到原始社会的无文化的人,也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因此,他强调说:“虽然是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把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

”在他看来,“自然人”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并能够尽到社会成员的职责。

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每个人既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又能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分子。

这样的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公民。

自然人更不是无以为业或依靠家产为生的懒汉。

卢梭愤然职责不劳而获的人是流氓。

自然人应该要能够独立生活,养成从事劳动的能力。

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或手工业者的化身。

第三节自然教育分期理论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时期”。

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和不同年龄时期身心的特点,他把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婴儿期(出生至2岁)卢梭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在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是体育。

其任务在于通过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增强儿童的体质。

卢梭认为,强健的身体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个人智慧的工具。

他说:“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受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

”*婴儿期的体育应该顺应自然,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实施正确的教育。

在儿童身体的养护方面,卢梭提出自己的主张,例如,为儿童提供适宜于他们发育的环境,如注意儿童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保持儿童的自然口味;使儿童穿宽松的衣服,让他们的身体和四肢绝对自由;保证婴儿足够的睡眠时间等。

在儿童身体锻炼方面,卢梭主张应该使儿童在锻炼中养成抵抗疾病的能力,反对娇生惯养。

他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

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

”二、儿童期(2至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睡眠时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

卢梭认为,由于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

因此,这时可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感觉教育,使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在感觉教育中,卢梭主张,首先是发展触觉,因为触觉不仅能提供事物的形象和表面,而且比其他的感觉更为可靠;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发展听觉。

但听觉的发展应该注意与语言的发展联系起来。

卢梭认为,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在睡眠状态,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要直接进行理性教育,不要强迫他们去读书。

在他看来,当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是没有用处的。

因此,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如果儿童自己学会了读书,唯一可读的书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卢梭认为这本书对自然教育论述得很精彩。

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在感觉教育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上,卢梭把它们完全分割开来,显然是片面和错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