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近代各国教育制度英国:1、4R:是西欧各国中世纪以及近代初等学校的基本课程。
包括宗教(Religion)教育,以及读(Read)、写(Write)、算(Reckon)的基本技能。
因这4科的英文名称的第一重音均为R,故称“4R”教育。
2、导生制:起源:1789年,英国非国教派的新教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招收各种基督教派儿童时采用;同时,国教派传教士贝尔在英殖印度招国教派儿童办类似学校。
做法:选拔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充当导师,由教师培训后转教其他学生。
效果:大大增加了学额,适应了对贫民童工施行初等教育的需求;不能给学生以系统、充分的知识。
影响:在英国盛行(1803年取代了主日学校)30年之久,后又传至法、美、意、瑞士等国。
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由当时的下议院议员福斯特(Forster)主持制定,故又称《福斯特法案》;规定:国家拨款,设立公立学校;划分学区,由学务委员会负责督学;实施5-12岁强迫教育;承认此前的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不拨款;接受公款补助的公立学校不能强迫学生上宗教课;意义:宣告了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国家负责、公私并存)正式形成的标志。
4、1868年汤顿报告1868年,以汤顿为首的“中学调查委员会”发表的长达21卷的调查研究报告;内容:把文法学校分为三种类型:古典型学校:上层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升学;现代型学校:培养军队、义务、法律、文官、工商人才;职业技术学校:下层子弟,普通职员和文书。
意义:奠定了此后英国三类中学的基础;推动了新型学校的开办。
美国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状况:1607年~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13个殖民地:新英格兰地区——文法学校:1635年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1642年、1647年,马萨诸塞强迫教育法高等学校:1636年哈佛学院,1702年耶鲁学院中部殖民地——教区学校文实中学(1751,富兰克林,“美国文实中学之父”)南部殖民地——家庭教育+送回欧洲接受高等教育牧师学校:1740,詹姆斯•莫利牧师创办寄宿学校,华盛顿、麦迪逊、杰斐逊等都从这里学习高等学校:1693年,威廉-玛丽学院2、公立学校运动(P186)19世纪初~1860年,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common school)、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教育为主旨的教育运动;特点:公立初等学校;免费,地方财政支持;普及(但黑白隔离);设立州教育委员会加强管理;3、贺拉斯•曼——“美国公立教育之父”任职于马萨诸塞州教育委员会,12年年度报告。
曾考察普鲁士教育及裴斯塔洛齐学校,受较大影响。
●提出公立、免费、普及的教育。
他认为:富人应支持公立教育,因为受过教育的工人不会顽冥不化,不会破坏设备,还会提高生产效率;工人应接受公立教育,因为教育可以提高工人的道德素养,可以有较稳定的收入;公立教育,是平衡社会阶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倡导公立学校:面向4~16岁儿童;免费,由公共税收支持;由州教育委员会管理;借鉴裴氏教学经验总而言之,贺拉斯曼的主要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是以推广公立免费学校、扩大普及教育为中心展开的。
他善于根据当地社会实际及时吸收和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有用的思想和经验,不断批评保守的教育观念。
4、增地学院:1860、1890年毛利法案,联邦土地赠给各州建立农业、工程学院,到1900年,此类学院已有69所,此后大多发展为各州的州立大学。
5、初级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的一种2年制高等学校,于19世纪90年代出现。
20世纪上半期,初级学院迅速发展。
二战后,公立初级学院改称社区学院。
6、教育领导体制:特色:建立过程:“自下而上”,学区——州——联邦学区州教育厅联邦教育部权力特征:以州集权为特征的地方分权教育领导体制宪法的相关规定法国1、帝国大学令:1806-08年,《帝国大学令》,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在中学、大学方面有较大发展,但此时的初等教育仍由教会开办(由国家监督)。
1806年和1808年,拿破仑制定法律《帝国大学令》,建立了帝国大学;●帝国大学不是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全国最高的教育领导机构:大学的最高官员是“大学总监”,由拿破仑直接委派,负责设立审议会和总督学署;全国划分为29个“大学区”,各自设立学区总长、学区审议会、学区督学署,总督学、学区总长和督学、学区内的各大中学的校长、教师均由帝国大学总监任命;公私立学校的开办或停办均需报请“大学总监”批准;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均由国家统一制定和监督实施。
●经过100多年的完善,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成为法国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2、《基佐教育法》:1833年,教育部长基佐参照库森的《普鲁士教育报告》,制定和颁布了《基佐教育法》。
规定:每个乡镇设初等小学1所,6000人以上城镇设高等小学1所;每省设师范学校1所来培养小学师资,教师经过国家考试合格取得证书后方可任教,废除此前由教会颁发教师资格、由教士担任教师的特权;国家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度的薪俸。
意义:在法国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
3、费里教育法(1881-1882)——由法国政治家费里提出的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通过,要旨是宣布实施普及、义务、免费、世俗的初等教育。
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通过,是将初等教育的义务性和世俗性具体化,规定:对6-13岁儿童实施强迫、义务教育;在小学开设法语、历史、地理、自然、算术、音体美等多种课程,废除宗教课、增设公民和道德课,增设手工课;允许学校每周停课半天让学生家长在校外自行进行宗教教育,由职业教育家取代教会和教士来领导学校,宗教团体成员不得在学校任教意义:为以后近百年的法国国民教育发展打下了基础。
德国1、义务教育的发展:德国是近代西方最早颁布法令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1763年,义务教育法《普通学校规章》颁布1787年,中等教育委员会建立(国家控制教育的开始)1794年,《普鲁士普通邦法》赋予国家监管全国所有学校和管理教师的权力(国家控制的加强)-------------1807年,第一次普法战争失败,加强施行义务教育---------------1810年,立法规定教育世俗化,义务教育3年1826年,立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7-14岁19世纪30年代,形成完整的公立中小学体系,为所有14岁以下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于税收)——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2004:10-11 1846年,义务教育学生243.4万人1861年,公私立小学的比例达到34:11871年,文盲率12%,法国文盲率24%英国文盲率30%2、洪堡改革(P166):教育部长洪堡根据人文主义理想改革了这个时期德国的中等教育。
第一项措施是提高师资质量;第二措施是整顿各种不同名称的古典中学;第三项措施是整顿学校课程。
俄国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五代沙皇,1682-1725年间在位期间仿效西欧国家,对俄国以军事为中心,包括制度、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为俄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1697年,彼得一世匿名去欧洲留学,到荷兰、瑞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学习先进技术,还曾和牛顿交谈。
教育改革:创办学校专门学校——莫斯科数学和海军学院,彼得堡海军学院,还有炮兵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学院、矿业学院等实科专门学校;初等学校——1714年,国立小学(计算学校)中高等教育——1725年,俄国科学院(下设文科中学和大学)2、《国民学校章程》3、乌申斯基的“民族性教育”:教育的主体是人民,管理、对象;应当以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内容;应当把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日本(一)明治初期建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尝试1871年,设立文部省;1872年,《学制令》,以法国为样板,建立了“大学区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教育制度;1879年,《教育令》,以美国为样板,废除大学区制,改行美国地方分权制度;1880年,修改《教育令》,恢复“大学区制”;1885年,二次修改《教育令》,以普鲁士为样板,确立中央集权教育体制。
(二)明治中期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1886年,在文部大臣森有礼(1847-1889)的主持下,明治天皇颁布了《学校令》(包括《帝国大学令》、《小学令》、《中学令》、《师范学校令》),建立起以小学为基础的连贯学校系统。
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敕,chì,皇帝的诏令),在二战结束前一直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法,且确立了此段时期重要教育政策皆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发出。
1890,1895年,制定了实业学校的多种法令,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国家主义教育制度建立起来,同时也为走向军国主义迈开了第一步。
(三)明治后期,国家主义教育进一步加强1896,1899年两次颁布《教育费国库补助法》,一律实行国库补助制度;1907年修改《小学令》,把义务教育年限由4年延长到6年。
小结:世界各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内容(一般特征)民族国家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逐渐由世俗权力领导;地方分权或中央集权国民教育体系在各国建立:义务教育陆续实施;公共资金投入、免费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获得一定发展:公立小学课程拓展;中学文实并重;新型大学二、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1、新教育运动:概念: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
它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代表人物: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
关注点:前期:儿童中心关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表现、自由发展及儿童心理学问题,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后期:社会中心(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德国纳粹政府的建立之后,)关注学校的社会责任及在建立新的民主秩序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主态度和社会意识新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教育应使儿童的天赋兴趣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治;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要求儿童尊重他人,并保持个人尊严。
——新教育联谊会,1921年2、进步教育运动指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特征:社会中心色彩:1.目标是社会的,即让教育与社会变革相适应,并成为后者的一部分2.方式是以人和人的改善为核心和出发点(在教育中,以儿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作业为课程模式)现代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实践的具体原则: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中心、作业中心1.儿童:关注儿童,作为有机体的整个儿童2.教师:向导、调度员,而非唯一权威3.学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解决问题进行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准备,而是生活的一部分4.教学、课程、课堂:合作、自由、个人兴趣和创造代表人物:帕克的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