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意大利租界欧式建筑1900年10月,意大利驻华公使萨尔瓦葛以“为了有效的保护意大利人在商界及航运方面的利益”为由,下令参加八国联军的意军,占领海河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占地700余亩的地段。
这个地区临海河一带是一片露天储盐场地,其余地方多为沼泽和垃圾堆。
随后与清政府进行了关于开辟意大利租界的交涉。
在1902年6月7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嗄里纳签订了《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天津意租界内设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包括俱乐部、意国花园、菜市和警察局(兼管消防),但是由于面积狭小,水、电等公用事业是利用毗邻的他国租界。
1914年,意租界将大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建国道修筑成沥青柏油路,这是天津第一条现代化的柏油路。
随后又陆续将各条道路均建成柏油路面。
意大利对华贸易有限,来华商人不多。
但天津意租界位置优越,面临海河,东南侧紧靠京奉铁路天津站,是房地产开发的理想处所。
费洛梯上尉注意市政建设,移植了意大利城市建设思想,在区内建设了大量地中海风格住宅,意式建筑角亭高低错落,满眼圆拱和廊柱,广场、花园点缀其间,将其发展成一处高级住宅区。
在意式建筑中,既有公用风貌建筑,又有名人名楼。
其中回力球场、圣心堂、原意大利领事馆和兵营等是比较著名的公用风貌建筑。
回力球场是由意大利工程师保罗—鲍乃弟设计的,离马可-波罗广场不远,属意租界的中心位置。
回力球场建于1932年—1934年,建筑为意大利塔式,十分雄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意大利建筑的特色和南欧的摩登建筑风格。
回力球场和赛马场一样,也是一个借运动竞技为名,公开设赌抽头的场所,是天津最大的赌场。
新中国成立后,将原回力球场设施拆除,改建成第一工人文化宫。
圣心堂位于建国道,1922年由意大利天主教会兴建。
东、西、北三面外凸,堂内大厅上层呈八角形,有圆拱窗。
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典型教堂建筑。
原意大利租界领事馆位于建国道52号,是1930年意大利政府颁布《天津意大利租界章程》后,为驻津领事建造的。
主楼为为坡式瓦顶,楼立面装饰极为讲究,墙面有凹凸变化,红墙与剁斧石交错,色彩对比十分明快,很有特色。
与意租界其他小楼对比衬托,形成了造型优美、风格多样的欧式建筑。
根据《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八国联军派兵驻扎天津。
1902年意大利在意租界内建立兵营,营盘设立在现在的光明道。
兵营由两幢三层坡顶楼组成,一高一低,呈“L”状,为连拱式楼房,罗马风格。
墙体为红砖,造型别致,保存完好。
意国花园位于已修复原的马可波罗广场的东南角,现为一宫花园。
该园建于1924年,平面呈圆形,正门朝北,建有喷水池、花坛。
中部为罗马式凉亭,西面有欧式游戏场及小型花亭,景色秀丽。
现依稀可见当年风采。
由于意租界区域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化气息浓厚,因此住进了不少文化名人,如梁启超、刘髯公、华世奎、曹锟、曹锐、程克、鲍贵卿、汤玉麟、齐耀珊、王占元、张廷谔等等。
梁启超宅邸坐落于现在的民族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
辛亥革命后归国,1912年买地皮,请意大利设计师白罗尼欧设计了住宅,后来又修建了书斋“饮冰室”。
梁启超在此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等颇具影响的著作,前后居住了15年。
毗邻而居的大戏剧家曹禺,其故居位于民主道,曹禺的父亲叫万得尊,早年曾留学日本,后得到黎元洪的赏识,成为总统秘书,便买下意租界28号的房产。
这座宅邸为意大利式建筑,由两座小楼组成。
原来有回廊接通,现在已经分成独立的两座楼。
曹禺的童年、青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汤玉麟在意租界的寓所坐落在建国道,该楼整体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楼墙和墙基均为花岗石条石砌垒。
楼前的廊厦下左右开坡道,有左右两门,汽车可一出一入。
楼内设有正厅和附厅,门窗宽大。
这座建筑在当时是很高贵的,至今仍很有特色。
华世奎为津门书法八大家之一。
清末官拜三品衔军机领班、内阁丞,袁世凯任总理大臣时升正二品。
民国成立后,同严修组崇化学会,主其事。
退隐津居,购得此楼,日军占领天津后,搬到意租界的这座小楼里。
四周方砖墁地,广植各种树木,是一处闹中取静的豪宅。
阿利盖利·但丁塑像。
阿利盖利·但丁(1265年—1321年9月14日),意大利著名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他被认为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906年,天津意租界有251名意大利人和12419名中国居民。
到1943年,意租界内共居住965名外国人和13642名中国居民。
民国年间,许多下野的中国政界人物,出于安全的考虑,入住意租界。
1946年,天津意租界被中华民国政府收回。
中文路名 意大利语名称 意语路名译名 现时路段大马路 Corso Vittorio Emanuele 伊曼纽尔三世路 建国道胜利路至五经路二马路 Via Vincenzo Rossi 文森索罗西道 民主道胜利路至五经路三马路 Via Ermanno Carlotto 埃马诺卡洛托道 进步道胜利路至五经路四马路 Via Conte Gallina 康特伽利娜道 光复道胜利路至民生路五马路 Via Conte Galeazzo自由道胜利路至五经路CianaZara 自由道胜利路至海河东路栅栏路 Via桑朱利亚诺侯爵道博爱道胜利路至五经路六马路Via Marchese di SanGiulianoFiume 兴隆街胜利路至五经路意中交界路 Via营盘小马路Via Matteo Ricci 光明道民族路至民生路Trieste 的里雅斯德道胜利路兴隆街至北安桥意奥交界路 Via北西马路Via Marco Polo 马可波罗路民族路兴隆街至马可波罗广场,现建国道至兴隆街段已不存在。
西圆圈Piazza Regina Elena 雷希那埃伦娜路马可波罗广场环行道路Roma 罗马路民族路马可波罗广场至海河东路,现南西马路 Via海河东路至海河边段已不存在。
Tripoli 民权路兴隆街至建国道小马路 Via北东马路Via Principe di Udine 乌第纳亲王道民生路兴隆街至但丁广场Littorio 但丁广场环行道路东圆圈 PiazzaFirenze 佛罗伦萨道民生路但丁广场至海河东路,现海河南东马路 Via东路至海河边段已不存在。
Via意俄交界路五经路兴隆街至海河东路,现建国道Trento至兴隆街段已不存在。
d'Italia 海河东路自由道至五经路,现为海河Banchia河沿路 Via中心广场公园和天津海河音乐公园内部道路。
项目名称:天津市海河意式风情区14号地办公楼设计项目地点:天津市海河意式风情区占地面积: 5800平方米建筑层数:地上3层、局部2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 9276平方米(地上5772平方米、地下3504平方米)停车位(地上): 18辆停车场(地下): 90辆绿地率: 21.44%广场面积: 1641.50平方米容积率: 1.60天津市海河意式风情区14号地办公楼设计项目基地位于天津市意式风情区14号地块内部,基地周边共有历史风貌保护建筑6幢、保留建筑6幢和新建建筑2幢。
基地四面围合建筑,周边建筑风貌各具特色,其中东侧毗邻梁启超故居博物馆和饮冰室,北侧毗邻华世奎故居。
该项目为新建多层办公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委托方要求在基地内部设置地上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场。
此外基地中还有两株胸围两米左右的大树。
保护与更新有机协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意国公使强迫同天津海关道唐绍仪签订《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划定意租界:北沿铁路;东接俄租界(今五经路);南临海河;西与奥租界接壤(今北安道),位于海河北岸,占地771亩。
租界划定后所进行的早期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填垫界内土地,修筑下水道及铺设道路。
意大利工部局对租界内建房要求非常严格,临街建筑物式样不许雷同,层数控制在2层至3层。
1945年8月意大利政府正式归还意租界。
建国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该地区通常被称作“光复道居住区和一宫地区”,政府对这一地区存在的文化艺术价值高的风貌建筑,主要进行保护和管理。
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该地段被划为一宫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共28公顷。
主要按点、线、面三种形式进行分类保护管理,并划分有市级保护、区级保护和一般性保护三种保护级别。
在2002年至2003年间,该地区被命名为一宫花园住宅风貌保护区,占地扩大为72公顷,延续前次规划要求,政府按照保护等级严格加以保护,并对重点风貌建筑进行修复。
2004年以来,该地区被命名为海河意式风情区,是意大利在其境外唯一的,也是保留最为完整的近代历史街区,而且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地段,与市商业、金融及行政中心区隔河相望,紧邻天津火车站,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和投资环境。
然而,由于该地区建筑现状质量不一,条件复杂不可能全部恢复与保护。
因此,通过规划整合,相关参与机构力求做到保护与更新的有机协调,使空间环境的形态保持并延续西洋古典建筑的风貌。
目前意式风情区被定位为意式历史风貌建筑集中保护区,休闲建筑过渡区和新建商务办公区等三个区域。
在此种形势下,能够在历史街区内植入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时代特点又与历史街区相协调的新建筑,就显得弥足珍贵且充满挑战。
意式风情区14号地办公楼项目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新建筑对历史街区的影响和冲击,变制约为有利条件,利用场所环境与现有资源,力图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依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相关规定,结合项目和地块特点,该方案主要从体量与尺度、空间与环境、形式与风貌、流线与资源等方面进行设计构思。
新体量的植入经历了削弱、拆散、重组、缝合的过程。
由于新建筑的面积约为整个地块现有建筑面积的五分之四,而现有建筑多为2层至3层,大多数为矩形或L形平面,体量较小。
因此,在这样一个低层高密度的历史街区植入一个相对体积巨大的新体量,首先要削弱其在视觉上的体量感和压迫感。
设计将一个较大体量分散为四个较小的体量,每一个的面积与规模都近似,层高接近现有建筑。
其次,地块为东西向较长南北向较短的长方形,因此将大部分体块按照最佳朝向即南北向布置。
同时,为了保护基地现存的两株大树,并围绕大树围合成宜人的小广场,将2号楼沿东西向布置。
四幢楼两两相连,每两幢共享一部室外楼梯,独立的四个体量就此又被交通联系空间与公共空间缝合在了一起。
对尺度的把握主要通过檐口标高控制和基地内部半地下空间的契合来体现。
在该地块现有建筑中,建筑高度最高的为四海里住宅,檐口高度达到18米,屋面高度达到19.5米。
于此,新建筑设计檐口最高高度低于16.3米,其余控制在13.9米以下,室外楼梯间的檐口高度控制在四海里屋面高度以下,室外楼梯间局部作为以装饰与标志作用主导的部分高起,以满足从街道上可以看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