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分析药学(临床药学方向)2005级(1)班第一组:黄鹏浩(0703503151)陈燕泓(0703503152)指导教师:李康高晓霞2010 年 4 月摘要:维生素C,在化学结构上和糖类十分相似,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过量摄取会产生多尿、下痢、皮肤发疹等副作用;滥用维生素C会削弱人体免疫力。
因此,在生产维生素C药物过程中要做好其质量控制研究和生产后的含量测定。
《中国药典》收载有维生素C原料及其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剂。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碘量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2,4-二硝基苯肼法,原子吸收法等。
关键词:维生素C;制剂;质量控制;含量测定维生素C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无色晶体。
在化学结构上和糖类十分相似,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
本品在水中极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熔点为91~92。
C,熔融时同分解。
比旋度为+20.5。
至+21.5。
一个维生素分子由六个碳原子、八个氢原子和六个氧原子构成。
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多种反应,如参与氧化还原过程,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从组织水平看,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与细胞间质的合成有关。
包括胶原,牙和骨的基质,以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接合物。
用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坏血病或其他疾病,用于病后恢复期‘创伤愈合期及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因此,当维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坏血病时,伴有胶原合成缺陷,表现为创伤难以愈合,牙齿形成障碍和毛细血管破损引起大量瘀血点,瘀血点融合形成瘀斑。
按《中国药典》记载有维生素C原料及其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剂[1]。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大多是基于其具有强的还原性,可被不同氧化剂定量氧化。
因容量分析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被各国药典所采用,如碘量法,2,6-二氯靛酚法等。
又相继发展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1维生素C原料1.1据《中国药典》2005版记载1.1.1维生素C性状、熔点及比旋度维生素C原料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黄;水溶液显酸性反应。
本品在水中极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熔点为1901~92。
C,熔融时同分解。
比旋度为+20.5。
至+21.5。
1.1.2维生素C鉴别方法一:去本品0.2g,加水10ml溶解后,分成二等份,在一份加硝酸银试液0.5ml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
在另一份中,加二氯靛酚钠1~2滴,试液的颜色即消失。
方法二: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450图一致)。
1.1.3 检查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3.0g,加水15ml,振摇使溶解,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将溶液经4号垂熔玻璃漏斗滤过,取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A),在42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03。
1.1.4含量测定取本品约0.02g,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使溶解,加淀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示蓝色并在30秒中内不褪。
没1 ml碘滴定,至溶液(0.05mol/L)相当于8.806mg的C6H8O6。
1.1.4制剂维生素C制剂包括:维生素C片,维生素C泡腾片,维生素C泡腾颗粒,维生素C注射液和维生素C颗粒[2]。
2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2.1碘量法2.1.1 原理维生素C在醋酸酸性条件下,可被碘定量氧化。
根据消耗碘滴定液的体积,即可计算维生素C的含量。
2.1.2 方法取本品20片(具体制剂具体分析),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C0.2g),置100ml量瓶中,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的混合液适量,振摇使维生素C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经干燥滤纸迅速过滤,精密量取续滤液50ml,加淀粉指示液1ml,用碘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持续30秒钟不褪。
每1ml 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8.806mg的C6H8O6。
该方法适用于维生素C原料,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中国药典》2005版对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采取该法。
2.2 2,6—二氯靛酚滴定法2,6—二氯靛酚为一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碱性溶液中为蓝色。
当与维生素C反应后,即转变为无色的酚亚胺(还原型)。
因此,维生素C在酸性溶液中,可用2,6—二氯靛酚标准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为终点,无需另加指示剂。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它可分为还原型和脱氢型,根据它具有还原性测定其含量。
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料2.6—二氯酚靛酚,本身则氧化为脱氢型。
在酸性溶液中2.6—二氯酚靛酚呈红色,还原后变为无色。
因此,当此染料滴定含有VC的酸性溶液时,VC尚未全部被氧化前,则滴下的染好临用前配制;④0.1%2.6—二氯酚靛酚溶液:称取250mg 2.6二氯酚靛酚溶于150ml含有52mgNaHCO3的热水中,冷却后加水稀释至250ml,滤去不溶物,贮于棕色瓶中冷藏(4摄氏度)约可保存一周。
每次临用时,以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本法多用于含维生素C 的制剂和食品的分析的含量测定。
2.3薄层扫描法扫描条件确定在制备的染料试纸上定量点维生素C对照品进行扫描,维生素C在290 nm处有最大吸收,420nm处无吸收,故选择λ1=290nm,λ2=420nm.双渡长反射式锯齿扫描。
测定用5l定量毛细管,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各5ul,点于试纸上。
点样后晾干,并将试纸固定在20cm×20cm玻璃板上,放入Cs一93O薄层扫描仪。
测定△A的积分值y(峰面积)为纵坐标,样量为横坐标x,得一直线方程。
样品的含量测定取维生素C片1O片,研细,精密称取平均片重一片的粉末,放zkl00m[容量瓶中,加^缓冲液至刻度,振摇,使维生素C 溶解,放置、澄清,用吸液管取3ml移至10m[容量瓶中,用缓冲液稀释至刻度。
用5l定量毛细管点样品溶液与不同浓度的标准液于同一试纸上,然后扫描测定峰面积,由工作曲线法计算维生素c片中的维生素C含量[3]。
2.4 用线性电位滴定法2.4.1方法原理抗坏血酸pKa=4.17,pKa=11.56,一般表现为一元酸m.线性滴定法测定一元酸依据的Ingman公式如下:Ve—V=VK H HA[H]一[OH])(1+ KH HA{H}) (1)式中为达到化学计量点时耗用的标准碱液体积;V、C b为加人的标准碱液体积与浓度;V。
为待测酸液初始体积;{H}、[H]、[OH]分别为氢离子活度、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本文[H]与[OH]用氢离子活度{H}与氢氧根离子活度{OH}代替。
用实验值V、pH代人(1)式求Ve—V,将Ve—V对进行线性回归,由回归方程的截距m与斜率k可得Ve=一m/k。
式(1)中K H HA为一元弱酸的条件稳定常数,要求实测。
2.4.2方法抗坏血酸的分析:精确称取0.1g抗坏血酸,分别加入一定体积的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稀释至50.00mI,使离子强度分别为0.2、0.3、0.4,分别用No.1~N0.3标准碱液等量(0.50m1)分步滴定,记录V与pH、上机输入V与pH,由程序判断化学计量点所在范围,由化学计量点前的数据计算K H HA.将实验值V、pH与计算值代入(1)式计算V—V,用Ve—V 对v进行线性回归,回归直线方程Ve—V=0处对应的V即为Ve,由Ve计算出抗坏血酸的回收率。
样品分析:首先取维生素C片20片精确称重后计算每片平均重量;然后将其研细混匀后精确称取粉样0.1g,溶解后加入定量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稀释至50.00m1,使离子强度为0.3,用No.2标准碱液等量分步滴定,记录与pH-由计算机程序计算后求得,进而求得每片维生素C片抗坏血酸的平均含量,用此含量除以标示量得相当标示量[4]。
滴定前必须用缓冲溶液仔细校正酸度计,称量好的样品应立即进行测定[5]。
线性电位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片抗坏血酸含量快速简便,仅使用常用药品,耗用药品量少,测量结果可满足半微量分析要求。
2.5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法选择色谱柱为ODS(4.6nm*20cm,5um);流动相为5mmol/LnaH2PO4溶液(磷酸调pH至2.5);流速为1.0mol/min;检测波长245nml;柱温20摄氏度。
测定时进样20uL,采用外标法,以峰高计算含量。
理论板数按维生素C计应大于2000,各峰分离度应大于2。
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维生cl00mg),置10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再精密量取续滤液5 ml,置5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取20斗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维生素c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出供试品中C6H8O6。
的含量[6]。
2.6 2,4-二硝基苯肼法可测总抗坏血酸,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脱氢型和二酮古乐糖酸型。
此法是将样品的还原型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然后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的脎。
脎的量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将红色脎溶于硫酸后进行比色,由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总V C。
原理:用酸处理过的活性碳把还原型的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在继续氧化为二酮古乐糖酸。
二酮古乐糖酸与2,4-二硝基苯肼偶联生成红色的脎,其成色的强度与二酮古乐糖酸浓度呈正比,可以比色定量。
2.7原子吸收法维生素C的结构中含有烯二醇基团而具有还原性,在酸性介质中可将Cu2+ 定量地还原为Cu+ ,并与SCN-反应生成CuSCN沉淀,在高速离心机下有效地分离出沉淀,小心洗涤后再经浓硝酸溶解,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含铜量,即可推知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7]。
2.8 旋光法根据维生素C具有旋光性的特点: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维生素C对照品0 4931g,0.7995g,1.0184g,1.2503g,1.5551g,2.0261g,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5%碳酸氢钠溶液稀释至刻度,以5%碳酸氢钠溶液为空白,依法“测定它们的旋光度,以旋光度对浓度作线性回归。
样品测定取12.5%维生素c注射液适量,用5%碳酸氢钠溶液将样品稀释成浓度为25mg/ml,按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每个批号样品测定3次,代入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含量。
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适用于药厂中间体的含量控制与快速分析[8]。
2.9紫外分光光度法在PH5~10范围内维生素C在波长267nm处有最大吸收峰,可在这个条件下测定供试液的吸收度,用对照品比较法求出样品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