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主体意识,落实主体地位商德远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年第4期主持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主持人: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对。
平时我们听课往往习惯于坐在教室的后面,看教师怎么讲;到日本去听课,听课教师是站在教室的前面,看学生怎么学。
两种不同的站位,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差异。
语文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应该看学生参与了哪些语文活动,参与的面如何,有效性如何。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角色定位,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更有效。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金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教师要变讲师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积极思维,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科学的学法。
济南市大明湖小学教师郭峻:我们很多老师不敢把学习任务放给学生,担心他们完成不了。
其实不是他们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而是缺乏科学训练。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教育智慧。
要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该放手时就放手。
主持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
很多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师表现,忽略了学生,更忽略了学生会学,这是必须要转变的观念。
观念变了,才能改变教学行为,真正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精心备好学情,落实主体地位主持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想有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环节,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东营市实验学校教师刘丽萍:我们以往在备课时,主要是备教材、备教法等,往往忽略了备学生。
其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备好相应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
胶南市海青镇中心小学教师丁海:我们应该备好学生,着力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入思考每一篇课文哪些地方学生能学懂,哪些地方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用何种策略才能引导学生读懂,多做预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最后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精心设计教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进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学习。
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教师薛德霞:备学生就是要研究学生个体差异,思考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的差异。
如何依据这些差异引领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有所发展。
这就是从学生学情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
这样,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突破学习的疑难,学会学习。
主持人: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定准学情,找准教学起点,依据学生差异,以学定教,因需而导,因学而导,是有效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三、创设和谐氛围,师生平等对话主持人:转变了教育观念后,课堂上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互动对话,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邹城市小学语文教研员魏衍良: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氛围里,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自由表达、张扬个性。
青岛新世纪学校教师马洪俊:教师在课堂上要热情、公正、平等地关爱每个学生,并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平等与关爱。
平等与关爱,也体现在教师能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赞赏地接受其思想和情感,善于察觉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需要、困难及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并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张志刚:教师必须做到心里有学生,不能“唯我独尊”,要真正把学生视为和自己平等的一员。
要和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中进行互动对话,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尊重他们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自我体验的平等对话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持人:如果没有和谐氛围,没有师生的平等地位,就难有师生的互动对话。
没有多维互动对话,学生就不会很好地主动参与,就难以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学习主持人: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1.挖掘教材因素,诱发学习欲望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李家栋:虽然说教学是有共性的,但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起,主体地位的落实,一定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教材本身的兴趣点,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
喜欢学语文,语文素养提高了,主体地位自然就得到了落实。
2.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威海市大光华国际学校教师钟静:我每节课的惯例都有听写生字词,但我发现学生没有主动改错字的习惯,即使教师给时间盯着改,学生也是应付了事。
于是我创设了情境:在二年级二班开了个“门诊”,每个学生都是医生,给生病的字宝宝治病。
凡是出现的错别字都是有病投医的字宝宝,医生一定要好好给病人治病,解除字宝宝的痛苦。
学生这下高兴了,很快就把错字改好了。
随后还当医生争着给其他同学检查错字。
再后来,我们班还开了“美容院”,学生当美容师,给不漂亮的字宝宝做美容,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态度和质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本呆板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的字词教学,因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学生在当“医生”“美容师”时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有了主人翁意识,也就有了责任感和积极性,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利用游戏激趣,唤醒主体意识青岛市实验小学副教导主任于冰: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把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变成语文游戏活动,让学习内容生活化、游戏化,无疑能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游戏,在玩中学,处于积极、活跃的心理状态,不仅从游戏中获得知识,更能在游戏中提高能力。
邹城市城前镇教育办教师武成全: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我经常引导低年级运用开火车、摘苹果、猜字谜、接力赛、加一加、减一减、打擂台、比一比等语文游戏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利用表演激趣,引导主动学习邹城市东滩煤矿学校教师孟凡龙:在教学《鲸》这篇课文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种各样的鱼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赛场大门,而当鲸到达赛场门口时,却被蟹将军挡在门外。
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讲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能不能通过自主读课文找到答案,然后同位将争吵的情景表演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涨,这种以演促读激趣的策略,效果非常好。
5.赏识评价激趣,诱发学习兴趣东阿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秦爱华:教师要针对学生发言中优点进行赏识鼓励。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抑或是敢于发言的勇气都要给予鼓励。
一句称赞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含有关爱的示意,都可以给学生莫大的鼓励,激发兴趣,提升信心。
这样他们才敢说,进而想说、会说。
主持人:激趣方法还有很多。
如果经常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暂时兴趣就会转变为持久兴趣。
持久兴趣是唤醒主体意识、落实主体地位、会学语文、走向成功的关键。
五、转变教学方式,体现学生为本主持人:在当今时代,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必须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由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
1.改变教学方式,落实主体地位莱芜市花园学校教师李晓英: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满堂灌”及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枯燥、被动的教学方式,要代之以学生所喜欢的主动探索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能“霸占”学生课堂,越俎代庖,要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淄博市临淄区语文教研员韩春梅:运用“先学后教,自主探究”的模式,能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是精心设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前置性作业,引导先学。
二是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自读自悟,学会学习。
教师只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以点拨提升。
三是多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2.释放学习时空,落实主体地位青岛市实验小学教师张瑾: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时间和互动交流的时间。
应让学生先充分自学、思考,再让同学交流、回答,学生自然就参与了学习体验的全过程。
青岛太平路小学教师王冬宇:要给学生空间。
每堂课都由教师把持,学生没有学习空间,不能自由读书学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与学习有关的事情……这都不能让学生有主人的感觉。
所以,要有预习,有自学,有练习,有复习,而不是所有时候都由老师讲。
其实,落实主体地位不难,只要老师相信学生能力,该放手时能放手。
3.引导学会质疑,落实主体地位主持人: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转换器,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利于挖掘潜能、调动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潍坊市寿光世纪学校副校长毕英春:人的思维活动起于问题。
如,苏教版小学课本上《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李四光之所以长大之后能发现冰川活动遗迹,与他小时候做游戏时发现奇怪大石头时产生的疑问有很大关系。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求知,重视质疑非常重要,“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莱芜市莱城区茶口镇中心小学教师郭翠珍: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高质量的质疑问难可以推动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