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由三峡工程建设问题看中国政府公共政策决策
由三峡工程建设问题看中国政府公共政策决策
国家科委还组织了有关科技攻关项目。 原水利电力部在1986年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对 论证工作实行集体领导,在领导小组下设地质地震、枢 纽建设、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 移民、生态与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 综合经济评价共14个专家组,聘请国务院所属17个部门、 单位,中科院所属的12个院所,28所高等院校和8个省市 专业部门共40个专业的412位专家,全面开展三峡工程的 论证工作。
议程设定
政策议程 设定 系统议程 政府议程
系统议程——自下而上过滤出政策问题
1986年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对论证工作实行集 体领导 +专家构成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 +组织了有关科技攻关项目
↓
论证的程序是先专题后综合,专题与综合交叉结合。 重新论证工作始自1986年11月,到1988年11月,论证工作 全部结束。14个专家组提出各自论证报告。在重新论证 的基础上,编写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重新提出的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其论证结论是:三峡 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 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
主观:政府认可
三峡工程的研究至今已70多来年。 这期间,围绕三峡工程建与不建、早 建或晚建以及建设的具体方案,有关方面和部门及关心三峡工程的人士, 提出了各种不同意见。 (1)1 919 年 , 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提出修建三峡大坝 , 195 7 年毛泽东 、 周恩来先后提出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 (2)1983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正常蓄水位150米的三峡工程可行 性研究报告。 (3)1985年1月29日,“长委会”与加拿大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处——扬 子江联合企业公司就四项咨询工作及方提供资金问题签署协议书。 (4)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 的通知》,决定进一步扩大对三峡工程的论证,重新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5)1988年11月30日,历时9天的有219位专家参加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 小组扩大会议结束。 (6)1992年10月至11月间,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派出专门团 组,先后赴四川、湖北、湖南就长江三峡工程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为审议 三峡工程问题做出必要的准备。
政府议程——自上而下调配政策资源
1990年7月,国务院成立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由当时的 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任主任,王丙乾、宋健、 陈俊生三位国务委员任副主任,委员包括三峡工程涉及的 各部部长及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的负责人共21人。 1991年7月9日至12日,审查委员会对可行性报告作最后审 查,并将审查报告和审查意见上报国务院。审查委员会还 聘请一批专家担任顾问,他们分为十个小组,对论证报告 进行审查。 1992年10月至11月间,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派 出专门团组,先后赴四川、湖北、湖南就长江三峡工程问 题进行实地考察,为审议三峡工程问题做出必要的准备。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兴建三峡 工程的报告。 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据介绍,长江三峡工程研究、论证、设计、决策时间之长, 参加专家之多、涉及问题之广泛,为我国大型建设项目中 所仅见。
民主参与原则——决策民主化
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
↓
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 广泛组织各方面专家,围绕各界提出的一些问题和新的 建议,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得出有 科学根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重新提出可行性报告,提 出审查意见并报请国务院审核。 原水利电力部在1986年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对 论证工作实行集体领导,在领导小组下设地质地震、枢 纽建设、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 移民、生态与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 综合经济评价共14个专家组,聘请国务院所属17个部门、 单位,中科院所属的12个院所,28所高等院校和8个省市 专业部门共40个专业的412位专家,全面开展三峡工程的 论证工作。
中国转型时期, 政府公共政策决策方向优化
政府职能市场化,政策执行效率化→优化公共资
源配置
+ 政府决策民主化,政府权力多中心化→确保公民
本位
↓顺应世界性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趋势
实现决策的效率化科学化民主化
↓
宪政主义→善治
政策合法化
社会认同+法律认同
↓
社会广泛认同:1991年7月9日至12日,审查委员会对可 行性报告作最后审查,并将审查报告和审查意见上报国 务院。审查委员会还聘请一批专家担任顾问,他们分为 十个小组,对论证报告进行审查。 1992年10月至11月间,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 派出专门团组,先后赴四川、湖北、湖南就长江三峡工 程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为审议三峡工程问题做出必要的 准备。 立法通过决策: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报告。
政策规划
政策规划
受益性 原则
可行性 原则
民主参与 原则
受益性原则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成立“三峡工 程论证领导小组”,广泛组织各方面专家,围绕各界提 出的一些问题和新的建议,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一步深 入研究论证,得出有科学根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重新 提出可行性报告,还组织了有关科技攻关项目。 论证内 容主要集中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 水库移民安置、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上的合理性、三峡 工程的建设方案和兴建时机等方面。
↓
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其论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四化 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 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
可行性原则——决策科学化
三峡工程论证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论证的程序是先 专题后综合,专题与综合交叉结合。
专家构成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为了支持各专家组的工 作,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委托有关高等学校、 勘测、设计等单位,承担试验、勘测、调查、计算、研 究的任务。实际参加工作的达数千人。
公共政策决策
—————————— 从公共政策制定视角看公共政策决策需注意问题 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公共政策决策方向优化
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理论引入
问题建构
议程设定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 化
问题建构
政策问题 建构
客观:主观期望 与客观现实矛盾
主观:政府认可
客观: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矛盾
1区域人口经济: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 两岸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 ————三峡工程需安置移民人数变幅为55万~120万人,移民中 有50%为城镇人口。 2巨大功能效益:防洪;发电;航运;调节气候;变输煤为输电, 减轻铁路运输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明显;供水和 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价值等。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许多工程设 计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 3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约为2039亿元。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利率下调,预测三峡工 程总投资不会超过1800亿元。其建设资金来源采用多元化的方法 筹集,包括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葛洲坝电厂发电收入,三峡电站 施工期发电收入,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债 券,国外出口信贷及商贷,股份化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