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相关练习

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相关练习

高一语文精英部限时练1.9(时间90分钟分数:11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 99 分)1.下列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归园田居》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明了作者具有不迎合世俗、喜欢田园生活的本性。

B.“守拙归园田”中的“拙”即“拙朴”,含有“原始本质”的意思,即作者坚守的节操。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出远处村庄隐约可见、乡里炊烟轻柔缓慢飘升的画面。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是说居住环境干净,“虚室”说家境贫寒。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归园田居》A.诗歌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弃官归园田居的缘由。

B.诗歌的中间八句,具体描述了草屋炊烟等田园生活内容。

C.诗歌的最后四句,赞美和总结田园生活,否定官场生活。

D.全诗是在寻找心灵归宿,田园生活是逃避官场无奈选择。

3.下列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归园田居》A.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田园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对比,在对比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

B.诗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朗,却显得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C.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构成了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D.平白如话的语言中有丰富的意趣,使全诗具有了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完美统一的特点。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相缪.同“缭”,连接,盘绕 B.而卒.莫消长也终究,最终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表判断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东.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侣鱼虾而友.麋鹿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赤壁赋》A.苏子愀然是因为自感人生短暂,知己难觅。

B.客举曹操之例,意在表明英雄人物和业绩不能永久的悲伤。

C.客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达作了铺垫。

D.苏子借用江水、清风、明月,阐明了事物都有变和不变的二重性。

7.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 侣.鱼虾而友.麋鹿D. 哀.吾生之须臾9.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C.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A. 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 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 慨叹人生无常。

D. 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11.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 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 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 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12.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赤壁赋三四段》A.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 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 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 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4.“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5.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游褒禅山记》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能:不到,不及。

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光亮。

D.常在于险远..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17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译文: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极致之景就更少了。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也后悔那时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禊事也修:这里是做的意思。

B.此地有崇.山峻岭崇:崇高。

C.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来。

D.所以游目骋.怀骋:放开,敞开。

19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喝一杯酒,唱一首歌,也足可以畅叙优雅的情怀。

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真的令人快乐。

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了。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因寄所托因:随着 B.暂得于己暂:一时C.感慨系之矣系:附着 D.况修短随化修:美好2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②不能喻之于怀B.①当其欣于所遇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C.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俯察品类之盛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2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③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2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兰亭集序》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

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

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

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

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

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

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

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

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

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

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

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

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

各种包揽,危害极大。

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

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

”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累不堪。

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

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

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

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

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

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

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

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

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改)2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