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量可溶性糖蛋白。
8.9.10.11.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17.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8.,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19.超抗原: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此物质称为超抗原。
20.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1.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称。
22.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不同载体与同样的半抗原连接后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只有当初次与再次免疫室,将半抗原结合在相同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原抗体的增强效应。
23.共同抗原: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类。
24.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 共同抗原) 结合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25.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26.半抗原:指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小分子化学物质(二硝基苯)、某些药物,又称不完全抗原。
27.抗原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28.单价抗原: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29.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30. TD抗原:是指在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31. TI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
32.佐剂: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物质。
33.调理作用:血清中的调理素与细菌和其他颗粒性抗原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4.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5.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和清除抗原的免疫分子,是B细胞系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6.分泌成分: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的肽链,是分泌型IgA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SC以分共价键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
SC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二聚体向黏膜表面的运转37.同种异型表位:同一种属不同个体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
38.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柱动物新鲜血清与组织野种的一组与免疫相关的具有酶活力的不耐热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这一系列的功能蛋白质称为补体系统。
39.MBL途径:是由MBL与细菌甘露糖残基和丝氨基酸蛋白质结合启动的补体激活途径,其激活过程与经典途径基本相似。
40.组织相容性抗原(MHA):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4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众多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
42.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某一染色体上一组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分子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同时参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免疫及调解等功能。
43.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是在多次输血的患者白细胞中发现的,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44.Fc段:低温下易形成结晶的片段,对异源动物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fc段,无抗原结合活性,45.自然杀伤细胞(NK):无需抗原预先作用,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6.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提取,加工,处理抗原。
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德尔一类免疫细胞。
47.免疫调节:指机体通过多方面,多层次正负反馈机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时限,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的过程。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排除外来抗原,在排除外来抗原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及时终止免疫应答。
48.免疫应答:即免疫活性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识别而活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9.Ig类别转化:指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合成IgM,然后转为合成IgG,IgA,IgE类别的抗体。
50.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它们介导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相互调节,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等。
51.干扰素: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白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能够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
52.白细胞介素:在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
53.超敏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免疫应答被增强。
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54.食物过敏:人体对食物中的抗原(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重要的蛋白质营养素)产生的超敏反应。
55.变应原: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56.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害物质质总称。
57.营养免疫学:是研究营养与免疫关系的科学,研究如何通过均衡科学的饮食营养提高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预防科学,保证健康的一门科学。
58.1.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发育过程: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胸腺被膜下区进入皮质区,并向皮髓质交界处移行,再向髓质区移行,在移行过程中逐渐成熟。
经历复杂的变化: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CD4,CD8及其他蛋白分子德尔表达等,以及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过程。
最终仅有少部分发育成识别抗原具有MHC限制性和对自身抗原具有耐受性的成熟T细胞。
2.抗体的生物活性?1连通抗原赫尔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或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分子的桥梁。
2使本来是非特异性发挥功能的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特异性发挥作用。
V区的功能:识别和结合特异性的抗原。
是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构型决定的。
C区的功能:1活化补体.2通过胎盘和黏膜lgG是唯一能从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Ig.3结合Fe受体:调理吞噬作用,发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型超敏反应。
3. 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与机体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同种异体间,由于遗传类型不同、组织细胞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
凡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分也具有免疫原性。
2) 理化状态:①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②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③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④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强。
3) 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4) 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TD-Ag与TI-Ag的主要特性比较4. 重要抗原:细菌性抗原:1菌体抗原2鞭毛抗原和菌毛抗原3表面抗原4细菌毒素5细菌保护性抗原。
病毒性抗原:结构蛋白,功能蛋白和酶类。
食品中的抗原。
5.Ig水解片段的性质?以IgG为例:一:木瓜蛋白酶水解:使Ig在铰链且重链间二硫键N端酶解,1两个相同抗原结合片段Fab(具有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功能)2一个可结晶片段Fc(保留有重链的抗原性和相应功能区的生物活性,同种Ig恒定区特异性标志)二:胃蛋白酶水解:C端处断裂1 F(ab)2’(具有抗体活性,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
2 Fc’(无生物活性,小分子多肽片段)6.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为c1,c2等2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等。
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同种促进因子等。
4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1QR。
5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后附加小写字母表示,裂解成较小的片段为a,较大的片段为b,较大的片段继续裂解为小片段为c,d。
6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
7灭火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表示。
8组成某一补体成分的肽链用希腊字母表示。
9当2种或3种补体成分的裂解组分再组合成新的复合物时,命名时则将各组分的数字代号及小写英文字母写在C的后面。
7.补体系统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①经典途径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③旁路激活途径④参与共同末端通路2补体受体:可与相应德尔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
3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
8.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功能)?1溶菌和细胞的补血作用2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3调节作用:吞噬作用:补体+抗原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4溶解免疫复合物:通过免疫黏附清除免疫复合物,干扰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5免疫调节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6引起炎症反应:激肽样反应,过敏毒素样作用,趋化作用。
9.补体的活化旁路激活途径?不经C1,C2,C4活化,而是在B,D,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级联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产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