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剧风沙危害C.加速地面沉降 D.加大洪水威胁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选D。
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
选B。
答案 1.D 2.B(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B.减轻了环境污染C.提高了经济效益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
第4题,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D项。
答案 3.B 4.D(2016·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完成5~6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资源类型主要分布省区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耕地资源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0.56 66.24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矿产资源0.02 4贵州、湖南、江西能源资源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西藏0.11 5.68森林资源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0.27 1 496.59 5.四大资源都高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A.黑龙江省 B.云南省C.四川省 D.西藏自治区6.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能源资源 D.森林资源解析第5题,表中所列的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都属于资源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但GDP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若某省区在表中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中都出现,说明该省区符合题意,云南省符合此条件。
第6题,应该从“资源诅咒”的基本概念去理解。
“资源诅咒”的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就应该是资源丰富和GDP增速差别最大的资源,即森林资源。
答案 5.B 6.D7.(2016·广东惠州调研)马莲河流域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据图可推断( )A.前期由于增加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B.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D.三个时期生态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解析该流域前期草原面积扩大,农作物面积在减少,选项A错误;中期耕地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加大,选项B错误;近期植被面积在扩大说明生态环境趋向好转,生物多样性增加,选项C正确;近期该流域环境状况较好,中期恶化,近期又有所好转,选项D错误。
答案 C(2016·湖北名校联盟调研)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
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读图,完成8~9题。
8.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防沙、治沙,是因为(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表面风沙的吹蚀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9.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解析第8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
草方格沙障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本题考查麦草方格沙障在防沙、治沙方面的作用,采用麦草方格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表面风沙侵蚀,选项B正确。
第9题,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而出现盐碱化;沙漠景观、草方格景观、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8.B 9.D(2016·江西六校联考)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主要原因是( )①湘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湖泊②围湖造田③气候异常,降水减少④湖滨土地沙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治理乙湖污染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①该湖流域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②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③减少网箱养殖面积④引水入湖,使湖水能不断循环和流动⑤节约用水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 D.②③⑤解析第10题,甲湖为洞庭湖,位于长江沿岸,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
主要是上游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缩以及围湖造田。
第11题,治理乙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主要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注入和加快净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故选项A正确。
答案10.A 11.A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6·广东广州调研)读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5分)(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_______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
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6分)(2)图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4分)(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
(9分)(4)图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6分)解析第(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
第(2)题,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属于基础知识。
第(4)题,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1)冬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
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
(2)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3)①生态持续发展。
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
②经济持续发展。
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
③社会持续发展。
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
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1分)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7分)(2)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8分)(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6分)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得出农业生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等信息推测该地植被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气候等要素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
原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
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