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植物》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了解,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认识到保护藻类植物的重要性。
树立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教学重难点: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2、学会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3、树立环保意识四、课前准备:教师:《藻类植物》课件五、教学过程:《藻类植物》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对采集植物实验材料活动非常感兴趣,并且具有采集植物材料的技能和能力,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植物类群的调查、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观点。
能够将所学到的一些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总体学情分析:1、六年级这段时间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遵守纪律,课堂纪律没大问题。
2、学生入学第一次接受这门课程,六年级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六年级生物课生物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容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实验。
4、知识梯度是渐进的,大部分学生能跟上。
存在的问题:1、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不听。
2、学习思维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
3、个别学生对生物学不够重视。
4、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藻类植物》效果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
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多了。
通过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本课的教学目的性强本节课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
2、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手段、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课下自学探究调查⑵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⑶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⑷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⑸水华、赤潮等现象唤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⑹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藻类植物》这节课是鲁科版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旨在构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体系。
本节选取了淡水中的藻类植物水绵作为观察材料,水绵容易采集,也便于制作临时装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绵进而建构概念,认识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关于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
本节的学习,也为学生后面学习其他植物类群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了解,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认识到保护藻类植物的重要性。
树立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重难点: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2、学会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3、树立环保意识1、烧杯中盛有池水,其底部有生活的水绵,在温度条件适合时,再给以什么条件,水绵会更快的浮上来()A、氧气 B、光照 C、黑暗 D、黑暗和阳光2、细胞中带有杯状叶绿体的藻类植物是()A、水绵B、衣藻C、海带D、石花菜3、大气中,近90%的氧气来源于哪类植物()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4、食用后能治疗和预防“大脖子病”的植物是()A、蕨类 B、海带 C、胡萝卜 D、桔子5、1945年夏,一架横渡太平洋的客机不幸中途失事,部分乘客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孤岛上,并最终得以生还。
在等待救援期间,他们只能从浅海中捞取植物充饥,你认为他们能捞到哪些植物?()A.水绵和衣藻B.水绵和苔藓C.海带和石莼D.满江红和水绵6、海带、紫菜、水绵的细胞中都含有的色素是()A.叶绿素B.藻黄素C.藻红素D.藻蓝素7、藻类植物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是()A.有叶绿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B.有叶绿体,有的有根、茎、叶的分化C.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的分化D.不含叶绿素,有的有根、茎、叶的分化8、下列关于藻类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体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B.大都生活在水C.少数藻类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D.细胞内都含有叶绿素9、海带、水绵、衣藻、紫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A.都有根、茎、叶的分化B.都固定在海底生活C.都是绿色的D.都能进行光合作用10、现有一些水绵,如果让它很好的生活,应该将它放在()环境中?A见光,潮湿 B.见光、淡水 C.见光,海水 D.遮光,淡水11、下列植物中最简单、最低等的是( )A.苔藓植物B.藻类植物C.蕨类植物D.被子植物12、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中湖水泛起绿色是因为()A.春天气温升高,岸边植物生长旺盛,有些植物流到水中B.春天降水较多,空气中含水量升高,因而出现发霉现象C.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命漂浮在江水、湖水中D.春天的天空格外明媚,岸边树木花草也长出绿叶,江水、湖水映得格外绿13、海带是我们常吃的大型海藻,它的结构特点是()A.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B.植物体只有茎、叶分化C.植物体有根、茎、叶D.植物体能产生种子14、空气中95%的氧气由我来提供,我分布在占地球表面70%的水域环境中,我的结构很简单,没有分化,诗人曾这样形容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知道我是谁吗?()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15、根据右图填写水绵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并回答问题:(1)图中,①是,②是,③是,④是,⑤是,⑥是。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水绵细胞中(填“有”或“无”)这一场所《藻类植物》课后反思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等方式去建构知识。
《藻类植物》这节课,预设这样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自学质疑、讨论交流、让学生动脑互动探究、合作展示、让学生手动拓展提升、情感升华、让学生情动。
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后反思:1、整堂课内容比较流畅,且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作为本节重点贯穿整节课。
2、紧密联系生活。
介绍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联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时,主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讲起,从身边讲起,让学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
3、课堂练习简单及时。
课堂练习选择了简单的基础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讲完一部分内容时就及时的出题考考学生,让他们能马上回顾刚才讲的内容,及时掌握相关的知识。
4、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和上公开课无法避免的紧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和语气等方面做得还不理想,需要继续加强。
《藻类植物》课标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学习了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后,进而学习初步的植物分类知识,认识到藻类植物是一类结构简单、低等的类群,为以后几个植物类群的学习形成初步的印象。
另外,本节内容与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殖、生活等主题也有一定的关系。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撰写很清楚,知识难度低,因而要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本节课的重点为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