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生态学专业中一门前言性和交叉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要讲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昆虫种群遗传学、进化生态学、物种分化与进化、基因流以及遗传分化等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分子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分子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分子生态学的内涵
习题要点:简述分子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

本章重点、难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态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分子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章生态学中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突变及其类型
第二节重组
第三节PCR、DNA类型、
习题要点: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

DNA重组。

本章重点、难点:PCR以及DNA数据。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

PCR在分子遗传上的应用。

第二章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
第一节遗传模式
第二节分子遗传标记(如RAPD、AFLP、RFLP、Microsatellites等)。

习题要点:分子遗传标记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本章重点、难点: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方法和应用领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特点如优点和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第三章单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哈德—温伯格原理
第二节遗传漂变
第三节瓶颈效应、自然选择
第四节中性学说
第五节Wolbachia与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
习题要点: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哈德—温伯格原理,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单种群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哈德—温伯格原理在分子生态学上的意义,掌握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机理。

第四章多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遗传距离
第二节基因流
第三节支序地理学
习题要点:遗传距离的测定、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和影响影子、分子钟、进化树。

本章重点、难点:测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基因流程度。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第五章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遗传标记方法
第二节种群多样性分析方法
习题要点: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软件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以期末课程报告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实验占30%、期末课程报告占70%。

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要点和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1:《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Ecology》,Trevor Beebee 和Graham Rowe编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46pp。

参考书2:《Molecular Ecology》,Joanna R. Freeland编著,John Wiley & Sons, Ltd,2005,388 pp。

大纲修订人:洪晓月
大纲审定人:韩召军
修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