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答案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答案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1、卡夫卡是()世纪()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A、20,现代主义B、20,现实主义C、19,浪漫主义D、20,自然主义2、下列不属于卡夫卡“孤独三部曲”的作品是()。

A、《美国》B、《地洞》C、《诉讼》D、《城堡》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卡夫卡的是()。

A、《变形记》B、《地洞》C、《尤利西斯》D、《饥饿艺术家》4、下列不属于艾略特作品的有()。

A、《空心人》B、《普鲁弗洛克的情歌》C、《四个四重奏》D、《海滨墓园》5、“世界就是这样告终/还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出自艾略特的()。

A、《荒原》B、《四个四重奏》C、《灰星期三》D、《空心人》6、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尤奈斯库的是()。

A、《秃头歌女》B、《椅子》C、《等待戈多》D、《犀牛》7、()有“新小说派之父”之称。

A、西蒙B、罗布——格里耶C、布托尔D、萨洛特8、下列不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是()。

A、西蒙B、海勒C、萨洛特D、罗布——格里耶9、下列不属于艾黑色幽默作家的是()。

A、海勒B、冯尼洛特C、布托尔D、品钦10、出现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创作流派是()。

A、表现主义B、黑色幽默C、荒诞派戏剧D、魔幻现实主义二、名词解释1、达达主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期间产生于瑞士。

1915年,一群罗马尼亚、法国、德国的艺术家来中立国瑞士避难,他们在苏黎世的咖啡馆相遇,形成一个以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他们要组建一个有不同艺术家参加的团体。

1916年2月在这个团体的第一次集会上,查拉把一把刀子随手插入德法字典,然后把刀尖所指的那词“达达”拿来作为他们这个团体的名称。

它纯粹是出于偶然,没有任何意义。

达达主义的成员陆续出版了一些小册子、着作,举办画展,并创办《达达》杂志。

1918年,查拉起草的《宣言》发表后,又发表了几个宣言。

他们为达达下了如下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嚎叫,这是各种束缚力量、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

”他们还宣称:“达达自己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达达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1919年,查拉来到巴黎,于次年组织了法国的达达主义团体,参加者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在巴黎造成了很大影响。

2、意识流小说:于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影响遍及各个流派。

它一般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为主要特征。

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福克纳等。

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其写作技巧已已渗透进后来的各种创作中。

3、存在主义:20世纪30年代风行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寓哲理于形象、情节中,其基本主题是表现人生的荒谬与痛苦、人的被异化,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技巧,体裁是小说与戏剧。

代表作家是萨特、加缪等人。

4、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地对话、混乱不堪的四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三、简答题1、简述《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

答:《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意识流代表作。

书名出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第5幕第5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内容主要写美国南方望族康普生一家衰败故事,其结构手法颇为精巧。

作家首先采用了多角度叙述方法,让三兄弟即班吉、昆丁、杰生各自独白自己的故事,随后又用“全知角度”以家人黑佣人迪尔西为主讲剩下的故事,四部分在时间、空间、人物互相之间的情绪心理行为上,嵌合的很精密。

第一章《1928年4月7日》,是“班吉的部分”,通过白痴小弟弟班吉的原始意识流动,写班吉对姐姐的依恋,涉及他们的童年生活。

第二章《1910年6月2日》,属昆丁的部分,写当时哈佛大学生大哥昆丁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思,涉及祖先罪恶、凯蒂的堕落、家庭的冷漠,表现昆丁对妹妹凯蒂隐私的感情人生绝境,最后跳河自尽。

第三章《1928年4月6日》,即杰生的部分,他是顺应时势潮流的市侩,认为姐姐凯蒂与人私奔影响了自己的前程,从“恨”角度讲故事。

最后一章《1928年4月8日》,为“迪尔西的部分”,这一天是复活节,福克纳选择这一天是有象征意义的。

迪尔西从小生活在康普生家,关怀着他们一家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深明事理。

他目睹了其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她像一位睿智的历史老人那样引用《圣经》里的话说“我看见了始,我看见了终。

”成为宽容、善良、具有博爱精神的见证人,并顽强地生存在溃败的土地上。

作品还运用神话模式,4月6日至8日,正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6月2日在1910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8天,而且书中好多内容与基督的遭遇相融合。

福克纳仿佛想说明“现代人”违反了基督死前对门徒的教导“你们要彼此相爱”,因为自私、受挫、无爱、失败、互相仇视。

作家运用神话模式,使作品具有了探讨人类命运问题的寓言色彩。

2、简答《等待戈多》的主题意义。

答:《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四、论述题1、《城堡》如何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的生存状况答:主人公K,来自何方,何等身份,作品始终未作交待。

一个冬日的早晨,K 孤身一人,踏着雪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半夜抵达一个穷村落。

这个村落坐落在小山下的城堡脚下,并归城堡管辖。

而这个城堡便是K的目的地,他是到城堡去请求当局批准他在村子安家落户的。

他自称是受聘的土地测量员,先在村子里住下。

第二天一早K向城堡进发,城堡分明就坐落在前面的小山丘上,清晰可见,但K就是怎么也到达不了城堡。

当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客店,城堡当局给他派来了两名助手。

正当K一筹莫展时,城堡里的克拉姆叫马纳巴斯给他送来一封信,告诉他马纳巴斯将负责K同城堡之间的通讯联络工作。

但K想见的城堡长官C伯爵,虽然人人皆知,然而谁也没有真正见过他。

为了能和克拉姆面谈,K千方百计想办法都无济于事。

最后K与城堡联系的一切可能性断绝了……小说没有结尾,只写到20章。

据布洛德回忆说:卡夫卡从未写出结尾的章节,但有一次我问起他这部小说如何结尾时,他曾告诉过我,那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将得到部分的满足,他将不懈地进行斗争,斗争到精疲力竭而死。

村民们将围集在死者的床边,这时城堡当局传谕:虽然K提出在村中居住的要求缺乏合法的根据,但考虑到其他某些情况,准许他在村中居住和工作。

《城堡》从人与城堡的关系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主人公K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老百姓特别是小人物的象征,也是现代人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写照。

“城堡”有多层寓意:它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

老百姓与国家之间,关系疏远而对立,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两者隔开,永不相通。

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大小官吏的阻挠下,小人物的起码要求也无法满足,人们最低的生存权力也是没有具体保障的。

(要求结合作品展开论述)2、《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答: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尤索林。

他同以中队司令官卡斯卡特为首的凶险环境的矛盾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矛盾冲突。

卡斯卡特是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家伙。

他一再增加飞行次数,是个丝毫不怜惜部下生命的人。

他的形象反映了官僚机构滥用权力的特点。

谢司科普夫则是官僚机构的另一本质——僵固的代表。

他唯一的军事天才是指挥机械性的列队操练。

他甚至还摆弄玩具士兵来进行演习,赶着老婆满屋子兜圈子来演习步伐。

布莱克上尉是一个专横狡诈的情报官,同时也是一个虚情假意、善于玩花招的家伙。

卡斯卡特、谢司科普夫、布莱克等人共同结成了一张谁也逃不出的天罗地网,形成了一种难以动摇的军事官僚机构。

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表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

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提醒者。

亲眼目睹的许多事实,促使他行痛夺的思考,他看穿了隐藏在“二十二条军规”背后的各种阴谋和无耻行为,明白了战士是为谁而死。

尽管他本质上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最后走上了不顾他人、保全自己性命的极端仆人主义道路,但他还是有一定的善良的社会理想。

他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正义感。

对于疯狂的世界,他一直进行着道义的评判。

对于下层人物的不幸,尤索林怀着深深的同情,然而,由于他在本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在保存自己的过程变得胆小如鼠。

在飞机上,他总是浑身发抖,痛苦不堪;每次执行任务时,他扔完炸弹后马上发疯似的逃命,命中目标与否毫不在乎。

“他早已决定,要么永远生存,要么在求得永远生存的努力中死去。

”——这就是尤索林的理想。

尤索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气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衰亡。

20世纪的西方社会决定了自己时代的英雄必然是尤索林这样意识丰富而贪生怕死的小人物。

(要求结合作品展开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