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下半月\·美学理论·影视评论及其它·王冠颖赵凤君等论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的探索赵越摘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艺术亦是如此。
本文通过对几种舞蹈作品的分析,来对其舞蹈创作深入剖析,对舞蹈创作实践提供启示。
分析当前舞蹈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发展进行探索,以促进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舞蹈作品;舞蹈创作;发展;分析舞蹈的以动作为语言的一类艺术,其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取代的。
当人们情感达到一定程度,舞蹈就成为抒情表意的最好方式。
舞蹈是大众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其本质决定了其广泛的群众性。
可以说,舞蹈创作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文化,也不是神秘的领域空间,只要把握了舞蹈创作的正确途径和基本内容,立足于艺术化的表现手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秀的舞蹈作品便会积极的涌现出来。
一、舞蹈作品分析及对舞蹈创作的启示(一)《养蜂的小妞》舞蹈作品分析《养蜂的小妞》是由舞蹈艺术家孙红木所创作的,讲述了蜜蜂与养蜂人之间的情感。
从表面上来看,养蜂工作在舞蹈动作的表达上的可舞性并不高,要想树立上佳的舞蹈形象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但从情感层面上进行深入的思索,则可发现蜜蜂是一种拥有勇敢、坚韧、勤劳特质的小昆虫,它为人们带来甘甜,创造财富。
而养蜂人方面,工作十分辛苦,为了追踪蜜源,常年劳苦奔波,这无疑是对一个平凡人的真实写照。
无疑蜜蜂和养蜂人的精神都是高尚的,都应获得人们的赞许。
如何用舞蹈来将这一情感进行表现就成为舞蹈创作的关键所在。
通过仔细的观察,在蜜蜂与养蜂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语的深厚情感,从而在静静的劳作中,将他们那生动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表现出来,他们内心世界中的幸福、甜蜜、欢乐则成为舞蹈表现的最佳元素。
具体而言,就是将情感化、思想化的情感,升华为形象的动作表现,而非是对其劳作形态的勉强模仿。
夸张是舞蹈作品表现力的基础,而丰富的想象力则是夸张的必要前提。
通过养蜂工作,联想到养蜂人与蜜蜂嬉戏、追逐的情感场面,从而对养蜂人与蜜蜂间的情感交流进行体现。
该作品的形象舞蹈基础就是在欢乐劳作节奏的基础上,来完备舞蹈本身情与形的过程。
此时,辅以道具,从而生动刻画了养蜂小妞的性格特点,进而使得该作品给观众的印象十分的深刻。
舞蹈创作的根源是生活,其作品、形象的产生均对生活营养的汲取。
生活美与艺术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舞蹈创作者应当向蜜蜂采蜜那样,对美好事物进行高度的艺术生活与浓缩,从而使其能够作为生动的舞蹈形象而存在。
在舞蹈创作过程当中,舞蹈创作者应细致认真的观察生活,通过对大量生活素材的积累,来从中选取那些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材料,并在作品中融入实践感受与切身体会后,才可使得所创作的舞蹈作品深入人心。
(二)《敦煌彩塑》舞蹈作品分析富于精神的舞蹈作品,是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能够鼓舞人们斗志的舞蹈作品。
如舞蹈作品《敦煌彩塑》,其中不存在对英雄任务的直接歌颂,也没有对某种崇高品质的特别赞美,而是从敦煌石窟中取材,对一群少女舞蹈的型像进行了塑造。
从表面上来看,其舞蹈创作似乎很难表现出深意,但是作者却仅仅抓住了女性恬静、委婉、端庄、温柔的特质,对东方少女群像进行了动人、活泼的刻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舞蹈作品的创作有着两个层面的目的。
第一,通过舞蹈造型、动作、姿态同舞蹈意境的有效融合,加之舞美灯光氛围的营造,来对足够精美造型艺术和灿烂祖国文化进行反映,从而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
第二,通过对女性独特魅力的展示,来让人感受生活之美,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舞蹈艺术并不只是简单的舞蹈动作,而应当有着其更为深层的内涵,恰如一个人一样,既要有肉身也要有灵魂,而动作中所富于的精神就是舞蹈的灵魂。
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对于崇尚品质等相关品质的挖掘十分重要,从而将舞蹈作品带入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遗产,它们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品质,如用于创新、勇往直前、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等。
这为舞蹈创作者们留下了宝贵的借鉴资源,应当将其充分融入到舞蹈作品中,来鼓舞人们,从而促进全民族精神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这也是作为新时期舞蹈创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二、当前舞蹈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一)当前舞蹈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首先,注重包装,忽略本体。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态浮躁的问题日益严重,舞蹈创作中缺乏理性思考,过于注重视觉上的欣赏,舞蹈内容的深刻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艺术性的本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娱乐性在无形中成为了重要的方面;其次,迎合低级趣味。
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众文化逐渐形成,这其中既包括良好兴趣,也包括低级趣味,而大众文化同商业赢利间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票房利润的直接主导。
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一些舞蹈创作者投大众之所好,迎合低级趣味,从而使得所创造的舞蹈作为缺乏积极引导作用;再次,曲解了民族精神。
在一些民族民间舞的创造中,存在曲解创作思想的问题,将对于西方舞蹈的借鉴看作是模仿,甚至有的创作者打着时尚化的口号,来对民族民间舞进行随意的胡乱拼凑,改头换面;最后,公式化的情感表现。
艺术同情感是息息相关的,舞蹈艺术的根本就是“以情动人”,虽然当前创造出了一系列“以情动人”的优秀作品,但是也不乏一些失败235/2012.6下半月yi shu shen mei pi pan艺术审美批判的作品,有的缺乏情感,矫饰感情,有的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有的极力煽情,过分夸张,在情感表现上更多的呈现出公式化。
(二)舞蹈创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首先,市场化环境因素。
当前,市场因素已经成为舞蹈创作的支配因素,一些舞蹈创造已经由舞蹈艺术创作逐渐向商业制作改变,朝着实用化、世俗化的价值观发展。
舞蹈创作成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交换物,将大众趣味看做目标,舞蹈失去了其品质和本性。
此外,激烈的竞争下,也形成了创作者速成、浮躁的心态,开始由负责、严肃、认真的态度向游戏、草率、敷衍的态度转变,对于生活的观察已经没有了足够的耐心,从而导致了舞蹈作品内容的浮泛;其次,重大轻小思想的影响。
现时工程不屑于搞一些小的活动,存在盲目贪大的现象,精品意识被进一步淡化。
各种大而无当的舞蹈作品相继出台,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其艺术价值也偏低,且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一些明星参与的舞蹈作品,过分看重华丽包装,而对于艺术精品的追求则逐渐淡化,而观众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审美习惯;最后,受民族舞属性淡化的影响。
长久以来,民族舞蹈以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而成为独特的民族属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属性却在缓慢地发生着变化,艺术思想上的偏激和时代的局限性,使得一体化的创作方法十分严重,进而导致了民族舞属性的扭曲和淡化。
三、舞蹈创作的发展建议(一)强调群众性基于群众基础上发展舞蹈创作。
舞蹈得以发展到今天和群众的认可是分不开的,其生存与长足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市民阶级和工农群众。
当然,强调群众性,并不意味着对群众的一味迎合,而是以自身的高质量来逐渐改变群众的审美。
(二)强调社会性基于社会各种关系发展舞蹈创作,而不作为商业性的经营方式。
现代社会的舞蹈创作,应当反映真实的生活状况,反映时代的崭新风貌和蓬勃精神,反映社会的潮流与面貌。
在进行艺术加工过程中,应着眼于社会的本质,提炼平凡生活下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将萃取的精华呈现给观众。
(三)强调民族性舞蹈创作应当强调和坚持民族文化的差别性和特异性,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继承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强调知识性知识型社会下,对舞蹈艺术亦有了新的要求,一个舞蹈作品只有汇集了文学、美学、舞美、音乐、民族等各门类学科,才能满足当前关注的需要,同时也是舞蹈创作与时俱进的表现。
(五)强调创新性舞蹈创造应在继承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二次创新,其目的在于使其特色得到更好地发挥,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舞蹈创新并不是重复的动作组合,而是舞蹈创作者在基于传统舞蹈语言的层面上去发掘更为丰富的舞蹈语言。
动态的造型艺术,是舞蹈艺术审美的又一特征。
舞蹈艺术造型,一是指人体姿态造型,二是指队形、画面造型。
人体姿态造型,要符合曲线美和“三道弯”、对称与平衡等审美要求。
甘肃省歌舞团演出的舞剧《丝路花雨》,是人体姿态造型美的典型范例。
整个舞蹈,以敦煌壁画原始造型为依据,加以重组、变化,不管是舞动的姿态,还是静止的造型,演员的整个身体始终形成一波三折的流动的线条。
特别是“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姿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国舞蹈家们一般把舞蹈空间运动线分为横线平行线、竖线纵线、斜线对角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迁回线等五种。
横线一般表现稳定、平和的情绪,像舞剧《和平鸽》的开场竖线一般表现迫近的压力感。
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结尾时,战士们唱着连歌列队径直走向观众,便透出一种强劲和豪迈斜线一般表现推进的纵深感。
像男子独舞《海浪》,演员从舞台一侧向对角线做“滑翔跪”的动作,让人感受到海浪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气势圆线给人以柔和、流畅曲折线给人以活泼、动荡。
再加上不同图形的画面造型,辅之以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便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传递不同的心灵意蕴,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结语舞蹈创作是一项融合了内在创作艺术和外在创造环境的一门艺术,借鉴上述内容,积极把握这两个关键环节,从而使得我国舞蹈艺术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1]戴利.关于舞蹈作品的题材[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3).[2]潘叶霞.浅谈舞蹈创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2).[3]姜涛.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09(10).[4]莫贤超.从生活到舞蹈创作—浅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J].科教文汇,2009(35).[5]王小萍.对几个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的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4).[6]陈路芳.论优秀舞蹈作品的构成要素[J].艺术探索,2008(22).[7]王益平.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思考[J].大舞台,2011(3).[8]张雪娇.论舞蹈创作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J].音乐探索,2010(2).(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