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抑郁障碍研究及治疗最新进展

抑郁障碍研究及治疗最新进展


抑郁状态下脑部结构神经可塑性发生改变
2000s
躯体疾病
产后哺乳期
抑郁障碍%-35%
肺气肿
20%-40%
阿尔茨海默病 30%-35%
冠心病
20%-60%
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抑郁障碍问题
脑血管意外(CVA) 癫痫 脑肿瘤 脑外伤 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
15%-60% 右半球、额叶
15%-40% 额叶、自杀危险是普通热群的4-5倍
➢ 三、海马 1、体积↓;

2、神经元大小↓;
➢ 新生神经 细胞数目减少,原有神经细胞凋亡增加。
抑郁状态下海马及相关结构 神经可塑性的改变:
前额叶皮质 Prefrontal cortex
杏仁核 Amygdala
Ref:24th CINP, Paris/June.21-25/2004
海马 Hippocampus
the appropriate adaptative response in the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神经系统可塑性是指各种因素和条件经 过一定的时间作用后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结构 与功能的变化。
➢ 成熟的神经系统具有: ➢ ①产生新的突起能力; ➢ ②形成新的突触联系的能力。 ➢ 上述能力构成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物质基础
乏力
体重变化
重度抑郁症(MDD)可能包含了一组疾病, 在病因学和病理学上均有异质性。
➢ 根据症状群分析MDD的关键症状包括:
1。抑郁情绪为MDD的核心症状。 2。快感缺乏,兴趣丧失,反应性下降,亦为MDD的核心症状。 3。学习和记忆力受损。 4。植物神经系统体征。 5。生物节律受损。 6。认知执行功能受损。 7。精神运动性改变。 8。应激敏感性增强。
➢ 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 LTP)
是一种突触部位传递效能增强现象。可能是学 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抑郁症病理生理学新假说—神经可塑性 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Pr.Paul Greengard: ➢ 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 正在研究:达体朗改善海马神
经可塑性的作用机理
JAMA 2003,289:3095)
➢抑郁障碍造成的社会疾病负担已居各类精神障碍
的首位
➢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抑郁障碍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抑郁主要症状
情绪低落 自罪感/ 能力减退感
消极意念
抑郁
睡眠改变 注意力不集中
坐立不定或 行动迟缓
兴趣缺失
DSM-IV. Washington, DC: APA; 1994.
重度抑郁症的可遗传的生物学标记
➢ 1。快动眼睡眠RE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睡眠频率增
高。
➢ 2。脑功能和结构异常。 ➢ 3。5HT,NE,DA,HPA轴CRH功能失调。 ➢ 4。细胞内信号传递异常。
综合医院的抑郁障碍
➢37.1%的抑郁障碍病人首诊于综合医院的内科或
其它科。
➢最多的躯体不适诉说依次为:胸闷(58.1%)、心慌
树突萎缩,脑组织水分丢失,
脑室扩大,神经发生减少,神经元凋亡
海马体积
缩小
抗抑郁治疗
海马体积恢复
抑郁状态下脑结构与功能改变
➢ 一、前额叶皮质:1、体积↓;

2、神经元的大小与密度↓;

3、神经元介质密度↓;

4、脑血流及糖代谢变化。
➢ 二、杏仁核: 1、杏仁核体积↓或升高;

2、神经胶质密度↓;

3、脑血流及糖代谢变化。
抑郁障碍的发病机理--单胺假说
1960s
✓ 20世纪60年代提出 ✓ 抑郁是大脑单胺缺乏的结果 ✓ 能增加单胺水平的药物具有抗抑郁特性
Schildkraut. Am J Psychiatry. 1965.
单胺假说
1980s
在单胺假说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神经系统可塑性的表现
➢ 一、结构的可塑性(树突长度分枝类型、棘密
度、突触数目、突触大小、神经胶质cell大小 、数量、脑代谢变化等) ➢ 1、胎胚发育阶段神经网络形成; ➢ 2、后天发育阶段功能依赖性神经环路的突触形成; ➢ 3、损伤与老化中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代偿性改变。
二、神经系统功能的可塑性
➢ 2003年9月ECNP大会发表以上
研究前期结果,认为达体朗的 这一特点非常独特
神经可塑性的相关内容作 为国际学术会议的热点
•2004年3月在北京召 开的CINP亚太会议
•2004年6月在巴黎举 行的CINP国际大会
抑郁症神经可塑性障碍假说
慢性应激,抑郁
5-HT,谷氨酸,皮质激素,神
经营养因子,免疫因子
抑郁障碍研究及治疗 最新进展
抑郁-让灿烂的生命之花猝然凋落
“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 最有抱负,最有创意, 工作最认真的人。”
-美国心理 学家史培勒
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的主题是
: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抑郁影响每个人
➢美国最近完成的全美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抑郁症
的终生患病率为16.2%,年患病率为6.6%(
52%-78% 尤以额叶颞叶部位多见
18%-66%
20%-60%
6%-63%
自杀危险是普通人群的14倍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 调节单胺神经递质(如5-HT、NE、DA等)水平及 受体功能
• 能保护海马,并改善海马的功能,增加海马树突的数 目和长度,恢复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 能恢复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功能,调节对应激的神 经内分泌反应
(54.8%)、肢体乏力(45.4%)、头昏(38.7%)、尿 频(38.7%)、头痛(35.5%)、胸痛(32.3%)。
易引起抑郁障碍的常见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 肾功能衰竭 慢性疼痛 糖尿病 脑血管意外 甲状腺功能异常
抑郁障碍 发生率 5%-22%
12%-30%
10%-20%
10%-25%
10%-30%
单胺假说
抗抑郁剂能很快提高单胺水平,而临床疗 效却通常在10-14天后才体现出来
抑郁的病因学要比仅仅改变突触间隙的 单胺水平要更加复杂得多
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2000s 当今抑郁病理生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 是大脑应对周围环境的改变过程中保持适当应
答状态的能力。
➢ Neuroplasticity is the ability of the brain to moun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