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的学生周文。
敬请各位老师对本次课给予批评、指导。
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的是:学前儿童绘画创作过程中各阶段的指导。
既然是对各阶段的分析,那我们回忆一下艺术创作过程中都分为哪几个阶段呢?有些同学现在一定正在提取短时记忆里面的知识。
结果失败了,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加工,将它们输入到长时记忆中吧。
我国清朝的画家郑板桥描述他在画竹子时的心理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
这是眼中之竹。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互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你们如果从这三个过程中提取一个关键字的话会是哪三个呢?我提取的是“眼”“脑”“手”,眼通过视觉活动获取原材料的器官,所以我们将第一个阶段命名为艺术视知觉阶段。
脑可以对原材料起什么作用呢?脑可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我们称之为艺术体验与反思阶段。
知觉和体验与手是什么关系呢?绘画创作者对外物的知觉和体验,需通过纸、笔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造型、设色、构图等艺术语言才能形成绘画作品。
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艺术表达阶段。
这三个阶段就豁然开朗了。
回顾了这三个阶段,我们就进行针对性地分析了。
首先是艺术视知觉阶段的指导,也目的是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感官对形象的摄取吧,就是审美表象摄入阶段的指导。
黑格尔说:艺术创造活动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所以艺术创作者不仅要看的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而且要把在胸中玩味,要得到过很多的经历,有丰富的生活,才能有能力用具体想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
所以,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指导的第一步,就是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意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看完这则案例,你有什么想法?意见、建议以及对案例进一步的提升都可以。
你说:你认为最后教师的指导性语言有问题。
我们先不做评价总结,你们现在可能有自己的问题与困惑,现在看看理论能不能给予指导。
第一,怎样提供供幼儿所欣赏感知的对象呢?通过多种途径。
我们都知道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思维。
思维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操作性的活动
更有利于其获得经验。
所以来自现实生活本身的且经过幼儿身心体验过的
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所以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前儿
童的日常生活经验。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引导孩子回到思
维的源泉——大自然,他经常带孩子们走出教室,看蓝天、葡萄园、叶子
和太阳,便陪孩子们欣赏美景,边讲故事,有时候他会情不自禁的将心中
的想法和眼前的美景画下来。
他把孩子们带到学校的实验园地,孩子们便
会讨论起来,有的喜欢红色和黄色的南瓜,有的看中了花盘低垂的向日葵,
有的对鸽子窝感兴趣,有的被水面如镜的池塘里的白鹅所吸引。
他们如痴
如醉的欣赏,通过纸、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卢梭也会同爱弥儿为了将
朝阳的光芒呈现出来,而早早起来,爬到山上就为了真切的感受到它的光
辉并把内心的想法呈现在纸上。
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儿童走出教室,通
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田野,山水,公园,动物园,商店,街道、
展览馆、节日活动等儿童能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当然除了日常生活经验之外,教师可以为学前儿童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不同风格的图书、影视,给他们讲解,引导他们观看。
另外教师在引导幼儿丰富其经验时,不仅仅要引导他们观看、欣赏,而且要引导他们多通道的感知,比如我们在进行柠檬的绘画活动时,不仅要呈现图
片,而且要呈现柠檬的食物,让他们触摸到柠檬,而且要将其解开来让他
们看看里面的样子,在喝水时间时可以泡些柠檬水让幼儿品尝,丰富其立
体经验。
还可以与儿童讨论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的家庭、朋友、他们开
心的或者是不开心的事情。
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丰富幼儿的审美表象。
回归问题:为了开展蓝印花布的绘画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丰富幼儿对它的审美表象呢?(可以到染布坊看制作过程,可以将用蓝印花布制作的饰品供幼儿欣赏,可
以到布衣店欣赏不同的蓝印花布衣服,可以呈现图片、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到蓝印
花布博物馆去看看。
2、注意感知内容的审美性。
艺术活动中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
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什么?“真”,而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
—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是能够
揭示事物的表现性的特殊的感知,强调的是“美”。
引导幼儿感知时,要注意有距
离的感知,要区别于科学感知中的那种追求事物的属种、用途、习性等科学概念
的做法,把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形状、色彩、空间等形式因素及其所表现的对称、
均衡、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模式,事物的主题、情节、想象等内容因素、
以及这些形式和内容所表现的出的情感因素上。
柳树和松树:形式——树冠形状的不同、树叶形状与颜色的差异、树干肌理的变化。
内容——柳树是婀娜多姿的想象,而松树比较伟岸。
情感——柳树比较柔弱,而松树比较有力量、比较坚强。
蓝印花布:主要强调了事物用途的科学感知,而忽略了其审美感知,其实,幼儿在说“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时已知这不可能是事实的,但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这
一假象前提,把审美活动当作科学的认知活动,用科学知识学习中对客观事实做
“正确”与“错误”判断的标准来衡量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殊不知,艺术是
一种创造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你给他一个世界,他立刻可以创造出无数世界来还
给你。
如果安徒生的老师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花能参加舞会吗?花是不可以
参加舞会的。
小女孩能浮在荷叶上吗?小女孩是不可以浮在荷叶上的。
那么我们
现在可能就看不到《小意达的花》和《拇指姑娘》等等经典童话了,可能安徒生
也不复存在了。
我们在引导幼儿欣赏蓝印花布时,可以引导幼儿感受蓝印花布的
青白对比的色彩美、欣赏中心花纹的图案的形式美,感知图案代表的美好祝福,
以及图案、颜色带给幼儿的不同感受。
3、感知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合理性。
加登纳认为个体的视知觉经历了一个从定向知觉到偏向知觉到完形知觉再到超完形知觉和符号知觉的过程。
前两者是新生儿和动物所具有的知觉能力,而完形知觉和超
完形知觉是人类自幼儿开始所特有的。
完形知觉是指那种能够把对象加以组织的
能力,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极力将不完美形式改变为完美形式的能力。
超完形知
觉是一种能看到以某种方式所呈现的主导图像的能力。
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
体服务的。
所以在引导幼儿感知时。
要先下on个远处感知事物的整体及背景,让
儿童获得整体印象;再到近处感知事物的局部特征及构成,最后再回到整体的感
知上,让儿童形成牢固的整体印象。
例如:在引导幼儿感知欣赏宝塔时,可以先从远处整体上感知宝塔上小下大的特征,
然后再让幼儿思考:上小下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每一层宝塔的塔身和屋檐有
什么相似的地方?他们的装饰是否相同?最后塔顶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再从整
体上看宝塔,体会宝塔的特征及特有的建筑风格。
在感知欣赏蓝印花布时:可以先从整体上欣赏蓝印花布的饰物,然后感知蓝印花布
青白对比带给自己的感受、感受图案设计的趣味性,最后整体上分享对蓝印花布的感受。
4、感知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引导。
先看一则幼儿园里六岁孩子和老师一起欣赏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的对话,看看老师都说了什么话,是怎样引导幼儿的呢?“怎样的孩子”“什么时候”“怎样的动作”
“什么时候”“会喊什么”这些问题和“是不是?”的问题有什么区别呢?前者是
开放性的语言,后者是封闭式的语言。
教师的提问不是从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出发,
而是顺应幼儿的回答进行,先让幼儿对画面上的形式要素即人物造型来感知体验
画面所传达的整体亦云,而后引导幼儿对画面上两个人物形象的联想体验人物造
型所传达的情感。
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体现了教师适宜的引导。
语言只注重启发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针对幼儿年龄阶段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这类语言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谜语、儿
歌、诗歌、童话等等,作用主要是对对象的行的特点、色的特点和运动变化的特
点的描述,帮助儿童把眼前的外在形象进一步地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
视觉表象,同时也可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心理操作。
又
如:引导幼儿观察企鹅时,教师朗诵了一首诗“小企鹅,美滋滋,穿了一件黑褂
子,出门忘了系扣子,露出白白的大肚子,露出白白的大肚子”不仅把企鹅的形
象生动地描述出来了,也给幼儿展示了一幅清新可爱的画面。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怎样对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艺术视知觉阶段进行指导1,、通过多种途径选择供幼儿欣赏感知的对象2、注意感知内容的审美性3、注意方法的合理性4、注意
语言的引导性。
谢谢~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