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 1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社 会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
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
经 济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
的 迅
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速 发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
展
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
封 建 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 春 生 产 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 关 系 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 秋 的 产
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 战 生
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国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代
王室衰微、 大国争霸,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
并且掌握了政权。
特 上 层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 征
建 筑 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 的 改
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
革
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
必然。
军事: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 战
争
力
频繁
文化: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 百
家
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国别
主持
内容
影响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
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
齐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
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
春
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 秋
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 鲁国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
前 594
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
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有制
魏文候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 战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平籴法”、制定《法经》
国
楚悼王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商鞅变法
1
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背景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秦国背
景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
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
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 年开始
指导
法家理论
思想
宗旨富国强兵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废井田、开阡陌
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
以农求富
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物质基础。
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
的经济改
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革
展的阻力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统一度量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严格什伍户籍制度,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实行连坐法理和统治
内容的政治改
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革
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奖励军功,实行“二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的军事十等爵制”废除“世
力 . 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改革卿世禄制
加强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 . 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控制的文“燔诗书而明法令”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
化改革制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
改革旧俗居住。
强行推行一夫
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
一妻小家庭政策
利于民族的融合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
特点
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死因:
商鞅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虽
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死,
结果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而秦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卒行
成功:
其法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
2
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
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7、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
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作用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
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局限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等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
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 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
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
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 . 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
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
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
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