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传染病学总论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的英文近义词:Infectious diseases,contagious diseases,communicable diseases)一、传染病的特征1.(一)四大基本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10第三轮简答>1、有病原体pathogen: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microorganism和寄生虫parasite2、传染性infectivity(1)主要特征(2)传染病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infective period,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当固定。
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1)季节性(2)流行性:散发sporadic occurrence(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流行epidemic (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大流行pandemic(流行范围超出国界或洲界),暴发epidemic outbreak(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3)地方性endemi(如血吸虫病)和外来性exotic(如霍乱)4、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麻疹、脊髓灰质炎和乙脑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保持终身(甲肝);流感、菌痢、阿米巴病维持时间短。
再感染:同一传染病痊愈后经过一段间隙再度感染;重复感染: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蠕虫病等)(1)特异性且主动(2)能通过胎盘给胎儿(许多婴儿6m后好发传染病)(3)持续时间不同,伴随免疫力concomitant immunity(蠕虫病helminthiasis)(二)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1)每一个传染病都有潜伏期且呈常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
隔离时间依据(quarantine evidence):是检验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11级第二轮选择>,也可以帮助判断病原体(Ebola 21d,SARS 7d)(2)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定。
①毒素产生与播散的时间:细菌性中毒,毒素在食物中已预先存在,则潜伏期可短至数十分钟。
②人体伤口的部位:狂犬病rabies的潜伏期取决于伤口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越近潜伏期越短。
③潜伏期的长度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2、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已具有传染性。
(1)非特异性症状: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下降anorexia和肌肉酸痛myalgia,与病原体繁殖产生的毒性物质有关。
(2)许多传染病所共有(3)一般持续1~3d,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在此时期内,应严密观察,也可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及早诊断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如麻疹、百日咳等在此期的传染性最强。
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1)特有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特征性皮疹、肝大、脾大、黄疸和脑膜刺激征等(尤其对于麻疹measles和水痘varicella)(2)顿挫型abortive type:如脊髓灰质炎和乙型脑炎,大部分经前驱期后随即进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1)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2)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尚未完全清除,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
(3)血清中的抗体效价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4)感染可能持续(恢复期携带者)(5)可出现再燃recrudescence或复发relapse。
见于伤寒、疟疾和细菌性痢疾等。
再燃recrudescence: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relapse<10级第三轮名解英语>: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后遗症sequela(三)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pyrexia/fever 先发热后头痛→传染病;先头痛后发热→神经内科疾病(1)三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effeverscence ②.极期fastigium:高峰期③.体温下降期defervecence:热退期(2)热型具有鉴别诊断意义①稽留热sustained fever:体温升高>39℃且24h内相差≤1℃。
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②弛张热remittent fever:24h内体温高低相差>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③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和正常体温之下,寒战—高热—热退,疟疾、败血症。
④.回归热relapsing fever/undulant/saddle:是指高热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但数天后又再出现高热,布鲁菌病、回归热。
若再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称波状热undulant fever。
2、发疹eruption/rash(1)外疹exanthem和内疹enanthem(黏膜疹)(2)出疹时间、部位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风水红花莫悲伤——风疹1,水痘1,猩红热2,天花,麻疹3,斑疹伤寒5,伤寒6水痘多在躯干;麻疹先出现于耳后,再到躯干、四肢,同时有粘膜疹(科氏斑)(3)按形态分为四组①.斑丘疹maculopapule 发疹有顺序且一般不痒。
A.斑疹macule红色不突出皮肤,斑疹伤寒、猩红热等。
B.丘疹papule红色突出皮肤:麻疹、恙虫病、传单等。
C.斑丘疹:斑丘疹同时存在,水痘、风疹持续1~2d,猩红热2~3d,麻疹3~5d②出血疹petechia&ecchymosis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
出血疹可相互融合形成瘀斑。
③疱疹vesicle 水痘、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立克次体、金葡败血症等。
呈脓性为脓疱疹。
④荨麻疹urticaria:病毒性肝炎,蠕虫蚴移行症,丝虫病等。
3、毒血症状toxemic symptoms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等。
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同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reaction of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充血、增生等,肝脾、淋巴结肿大。
二、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一)感染的概念1、感染infection: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感染病:感染后的临床或亚临床表现。
3、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1)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或易位)(2)共生状态commensalism:互不适应、互不损害对方4、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5、感染的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某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有先后。
人体在某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另一种病原体感染。
①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②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又称重复感染,是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受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趁机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感染。
(二)感染过程中的五大表现——感染谱spectrum感染谱——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出现5种不同的结局。
频度(由高到低):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显性感染1、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s(1)非特异性防御能力(2)特异性免疫功能:主动/被动免疫2、隐性感染cover infection/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在脊髓灰质炎、乙脑中常见(3)大多数人在隐性感染结束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如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和乙肝。
3、显性overt/临床clinical 感染(1)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小部分,但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如麻疹、天花。
(2)部分传染病可在感染结束后清除病原体获得稳固免疫力consolidated immunity:麻疹、甲肝和伤寒等。
部分传染病只是暂时免疫力temporary immunity:菌痢bacillary dysentery;流感、阿米巴痢疾等。
感染后免疫力postinfection immunity: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的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一般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感染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较短,仅为数日至数年,也有例外(如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