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指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传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3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慢性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出,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出。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提的作用1、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
1、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2、体液免疫:在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随后出现,并持续较长时期,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1、入侵部位;2、机体内定位;3、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1、直接损伤;2、毒素作用;3、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急性期改变:1、蛋白代谢(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2、糖代谢;3、水电解质代谢;4、内分泌改变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感染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
(二)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三)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性;②季节性;③地方性;④外来性;4、感染后免疫:①再感染:指同一种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如感冒、细菌性痢疾。
②重复感染:指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此在蠕虫病中较为常见,是发展为重症的主要原因,因而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此期临床症状是非特异的);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二)常见症状:1、发热2、发疹:出疹时间、部位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水痘、风疹多于病程的第1天出皮疹,猩红热多于第2天,麻疹多于第3天,斑疹伤寒多于第5天。
伤寒多于第6天等。
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皮疹的形态分类:1)斑丘疹: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
玫瑰疹属于丘疹。
2)出血疹:亦称瘀点。
3)疱疹;4)荨麻疹。
3、毒血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①鼠疫;②霍乱。
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1、严密隔离;2、呼吸道隔离;3、消化道隔离;4、血液-体液隔离;5、接触隔离;6、昆虫隔离;7、保护性隔离(二)消毒三、保护易感人群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病原学:1、HA 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2、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HBV3个抗原抗体系统:1)、感染HBV:HBsAg、抗HBs(保护性抗体);2)HBV在复制:HBeAg、抗HBe(非保护性抗体);3)HBcAg(外周血中测不到)、抗HBc3.HCV:RNA病毒4.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复制需要HBV辅佐。
5.HEV:无包膜,RNA病毒,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HA V(甲肝病毒)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活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HBV(乙肝病毒)DNA病毒;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系统HCV(丙肝病毒)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HDV(丁肝病毒)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HEV(戊肝病毒)RNA病毒流行病学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急性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粪-口普遍易感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输血、血透、多个性伴侣、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多次输血、血透、静脉药瘾者丁型肝炎乙肝患者戊型肝炎患者粪-口普遍易感甲型和乙型肝炎血清学诊断甲型肝炎①血清HIV-IgM阳性②病程中抗-HIVIgG有4倍以上增长乙型肝炎以下任一项阳性可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阳性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治疗:1、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于肝脏修复;3)心理平衡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2)免疫调节;3)抗肝纤维化;4)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
第五节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我国小儿8个月是接种麻疹疫苗);4、流行特征:冬、春季多见。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形成2次病毒血症:第一次(感染后第2~3天);第二次(感染后骶~7天)。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
(一)典型麻疹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
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2、出疹期:从病程的第3~4天开始,持续1周左右。
此期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加重。
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与足底。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压之不褪色。
3、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
(无并发症者整个病程为10~14天)(二)非典型麻疹:1、轻型麻疹;2、重型麻疹:1)中毒性麻疹;2)休克型麻疹;3)出血性麻疹;4)疱疹性麻疹;3、异型麻疹。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并发症:1、喉炎;2、肺炎(最常见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3、心肌炎;4、脑炎;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鉴别诊断1、风疹:发热后1~2天出疹;2、幼儿急疹;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疹间皮肤充血,压之退色,面部无皮疹。
4、药物疹:有服药史。
治疗:一般治疗:患者应在单病室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或至少出疹后5天;卧床休息。
并发症治疗:心肌炎(绝对卧床休息)预防: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2)被动免疫:在解除患者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预防发病。
第八节肾综合征出血热(高热面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像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病原学: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
(其和衣壳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流行病学:1、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我国),大林姬鼠(林区)。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主要途径);3)接触传播;4)垂直传播;5)虫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