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主题阅读提升语文素养3篇
引导主题阅读提升语文素养1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培养,语文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因此,创造性地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只有构建主题阅读模式,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才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水平;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
一、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
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语文教本发挥最大最长效的示例作用。
新语文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篇数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含量增大了,如果还是一味地采取一篇课文用一至两节课或讲读或自读的方式,那么,一学期的时间只能围着课本打转转,囿于课本却始终跳不出这个圈子,导致师生精疲力竭,收效甚微。
于是,在教学安排上,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对课本进行了大胆增删,例子少而精,每学期只用一半的时间处理教材内容。
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方式,在每一单元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中精选一至两篇进行深入研究,把这几篇课文吃透、学透、感悟透,而对其余几篇文章采用学生自读自讲的方式进行处理。
对每一单元的文章并非面面俱到,合用的单元,内容就全用,不合用的则选用或不用。
这样既照顾了教本又在不断地改进教本。
如八年级议论文单元,典型篇目太少,不利于把议论文的知识讲清
讲透,因而,这单元我们只选《怀疑与学问》、《__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为例子,然后补充《理想的阶梯》、《说勤》两篇议论文作为范文,让学生充分理解有关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形成能力。
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只要我们敢于打破唯本观念,教师的理念就会更新,思路就会更宽,眼界就会更广,教改的步子也就迈得越大。
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闪耀思维火花,燃烧青春激情!
二、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拓展语文学习新渠道
教育家张孝纯先生提倡: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整体能动、网络式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高级教师韩军也认为,语文课本要走出课本走进生活。
课本这个例子学透了,学生的感情和理性思维活起来,那就需要我们趁热打铁,给本注入活的灵魂和生机,让学生的思维之海再激涟漪。
在课外文本的阅读上,我采用了一三五主题式自主学习模式。
一是阅读选文遵循一个主题的原则。
目前,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教材均使用主题单元这一编排形式。
主题单元这一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是将若干篇题材不同、风格各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同一主题内容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单元,使学生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不同语言方式中加深对所选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因而,我们在阅读课上延伸拓展教材所学知识时,就依据主题为标准,选取与课文主题一致的文章作为补充材料。
我仅以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生轨迹为例,谈谈如何依据单元主题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的。
这个单元,从生命命题的角度讲,
是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
人生轨迹主题单元所选课文,是并非虚构的叙事类作品,六篇名家之作,或追叙作者本人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六篇课文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写作手法各有特色。
在选用课内的《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为例形成单元教学目标后,我给学生选取了《一件小事》、《生活是公平的吗》、《少年、丁香和伞》、《黄纱巾》、《新闻在路上》作为本单元课外延伸阅读的材料。
这五篇文章就体裁而言,《一件小事》、《生活是公平的吗》是记叙文,《少年、丁香和伞》、《黄纱巾》是小说,后一篇是散文;写作内容上都围绕了人生轨迹这一主题;写作技法上有复杂记叙、巧妙结构、环境衬托、片断组合等各自不同的特色,让学生在阅读这五篇文章的过程中步步紧扣单元学习目标,分析记叙文、小说、散文的文体特点,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品味语言特色,让每位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各取所需,从不同角度获取文学滋养。
三是三步阅读法。
同一主题的文章被选定后,我就引导学生用三步阅读法一步步批注文本。
第一步是文章分类。
在教师导入新课、出示了本主题的学习目标后,学生速读课文并进行分类,可以从文体、写作内容、写作技法、语言特色多角度分类。
第二步是共批首篇。
首篇文章往往是本主题下最富有代表性的文章,师生共同阅读此篇,学生独立批注,然后展示。
阅读的步骤是:
1.初读感知(内容、主旨):(1)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词义。
(2)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3)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
(4)将概括
的内容要点、思想要点写于文题旁边。
2.研读感悟(结构、写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段落层次安排的特点。
(2)领悟课文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写作目的等。
3.品读赏析(语言):(1)品味揣摩词句中的言中之事、言中之物、言中之情、言外之意。
(2)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4)语句的句式特点和语法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5)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6)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第三步是分区批注。
学生在共批并且展示了首篇文章的批注后,再从剩余的四篇文章中选取不同体裁的两篇文章,将学生分成A、B两区进行分区批注,两区同学都是精批本区要批注的那篇,浏览另一篇,然后是两区分别展示自己的批注内容。
五是五种批注方法。
批注这种读书方法既古老又新鲜,目前运用这种方法读书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批注法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引导学生所用的五种批注方法是: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
一个主题、三个阅读步骤、五种批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学生们受益匪浅。
当然,学生只有不断训练,才能熟能生巧,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几年来,我在构建主题阅读模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快慢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适合学生的
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也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理论、创造学习理论的原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
当然,这种模式也要根据不同课文灵活运用。
假以时日,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那他们就会认真体验生活的真,感悟生活的美,升华生活的纯,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是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出口成章。
但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
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内要以精取胜,课外要以博为佳。
这样才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重视课堂阅读教学,积累语言,仿写练习
立足课堂、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
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
无论是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还是在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能对学生的习作起着示范作用。
我们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仿中求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研读文章的亮点,丰富学生语言
积累语言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步,没有语言的积累,就不能在习作中很好地表情达意。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亮点,让学生多读、多诵,积累语言。
(1)剖析课题,仿照命题
很多文章题目特别吸引人,语言精练,概括力强。
因此,引导学生研读文章题目也是提炼语言能力的一条途径。
有的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有的文题点明了文章中心,有的文题揭示了事物特征。
如《田忌赛马》中的赛字是文眼,赛马一词是全文的indetihui/5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