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编稿时间: 2011年12月11日来源:县交通局作者:县交通局【字体:大中小】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公路水路交通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充分发挥交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按照县委、县政府对交通事业发展的统一部署,在总结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县交通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编制了永兴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以期指导我县十二五期间交通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章“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交通行业实施全面提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县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发展、改革、质量、廉政主旋律,抢抓国家和省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突出重点,踏实苦干,保持了全县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基本概况永兴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北陲,东邻资兴,南连苏仙,西靠桂阳,北接安仁、耒阳,辖8镇17乡,总人口63万人,系黄克诚大将的故乡,2004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白银分会命名为“中国银都”,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和全国希贵金属生产基地。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79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0.93%,东部多山,西部以丘陵为主,中部丘岗平原间布,京广铁路、武广高速客运专线、京港澳国家高速(G4)、G107、S212、S213纵横境内,境内便江发源于浙水,上承东江,下启耒水,通湘江、达洞庭、抵长江,河道宽阔平直。
近五年来,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放带动、交通先行”的发展目标,坚持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振兴永兴县域经济的重点,形成了举全县之力大办交通的浓厚氛围。
目前,一个以永兴城区为核心,以京港澳国家高速(G4)、G107、S212、S213公路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分支的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县域一小时经济圈已基本构建,为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乃至今后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十一五时期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超常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6年以来,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转变作风、加快发展为指导,以实施通畅工程、完善县乡村公路网络为重点,着力狠抓了干线公路改造和通乡、通乡联网、通村公路建设,共硬化公路1290.037公里(含通乡联网公路提前启动52.87公里、通村公路提前启动145.9公里),乡、村道路基本告别了下雨一脚泥、天晴一身灰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6.444亿元。
其中干线公路完成投资2.4亿元(公路改建、改造工程23820万元、公路桥梁改建180万元);农村公路完成投资3.846亿元(通乡联网公路建设8000万元、通村公路建设29290万元、渡改桥项目381.7万元、危桥改造223万元、安保工程567.82万元);站场(码头)建设完成投资0.186亿元(银都二级汽车站1543.43万元、农村客运站300万元、农村客运招呼站15万元);渡船、码头改造120万元。
2009年,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96.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
2009年,全县客、货营运车辆达到3108辆,年均增长率为6%,其中客车保有量达到304辆8700座位,年均客运量53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3913万人公里;货运车辆保有量达到2804辆,年均增长率为4.3%,年均货运量587万吨,货运周转量23467万吨公里。
随着我县旅游事业和煤炭产业的发展,内河水运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通过整合便江旅游客运资源和渡口、渡船的更新改造,至2009年,共拥有客、渡船37艘,功率600.6千瓦,1049个座位,年客运量37.8万人次。
拥有货运船只99艘,功率5873.8千瓦,总吨位9838吨,载重总吨位8899吨,年货运量106万吨,其中:出港货运船只60艘,功率4193.16千瓦,总吨位5443吨,载重总吨位3839吨,年货运量46万吨;运沙货运船只39艘,功率1680.7千瓦,总吨位4395吨,载重总吨位5060吨,年货运量60万吨。
三、“十一五”交通发展主要成绩公路增长方式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到2009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了2969.285公里,其高速公路21.835公里、国道20.41公里、省道98.816公里、县道176.399公里、乡道524.098公里、村道2127.727公里。
县内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08.661公里,新增公路里程1319.4公里,年均增长速度36%,全县公路密度150公里/百平方公里。
通过大规模改造,路网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一)公路建设干线公路全面改造升级,通行能力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干线公路完成投资2.4亿元,改建(造)公路102.9公里。
其中G107线路面加铺19.1公里(二级),完成投资2430万元,路面换板40000平方米,完成投资720万元;S212线改建51.4公里(二级),完成投资18489.01万元;S213线32.4公里(四级),完成投资2395万元;共改建桥梁6座122.462延米,完成投资180万元,基本消除了干线公路上的危桥。
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开展,通达深度、技术等级不断提高。
2006-2009年,共启动鲤鱼塘至七甲、鲤鱼塘至大布江、乌萝至太和等通乡、联网公路建设项目10个共136.167公里(不含S213改造),完成投资0.8亿元,其中国、省补资金0.423亿元,地方自筹0.377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进入国家交通部通村公路通畅工程计划笼子共886.4公里,规划内省厅已下达计划586.8公里,我县通过县、乡、村各级共同努力,实际完成规划内项目852.2公里,为下达计划的145.2%,为十一五规划的96.3%,行政村通畅率96.5%,完成规划外项目145.9公里(通组公路);共启动项目306个,其中县道项目26个79.4公里,乡(村)道项目280个772.8公里(乡道418.1公里、村道354.7公里),未启动项目12个共32.4公里。
完成投资2.929亿元,其中国、省补资金和市县配套0.986亿元,地方自筹1.943亿元。
规划期内启动了渡改桥项目4个,共221.22延米,其中西湾桥、军家桥、牛雅桥已改造完成,完成投资381.7万元,窝黄桥正在进行施工;危桥改造启动项目11个,完成投资223万元。
2006年以来,按照安全、经济、环保、有效的原则,在全县大力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因地制宜地选择公路安全防护形式,通过设置标志牌、防撞墩(墙)、钢护栏、减速带等,不断改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为行车安全创造条件。
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设置标志牌150块、防撞墙2456米、钢护栏7550米、示警墩3102个6205米、示警桩1140个、减速带42处234米,公路安保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67.82万元,主要完成了县道X040鲤沅线、X041鲤上线、X042湘塘线、X052马雷线、X053马洋线和乡(村)道四甲-王家、湘阴-滩洞、国税局-西河口等公路的安保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县连续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和冰雪灾害的袭击(2006年“7.15”洪灾、2007年“8.20”洪灾、 2008年1.21冰灾),交通基础设施受到重创:洪灾期间全县所有渡口、码头被淹,干线公路部分中断,县、乡、村道损失惨重,交通水毁损失高达5600万元。
特别是2008年元月中旬至2月上旬,永兴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冰雪灾害,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村道因严重冰冻一度全部中断交通,全县所有客运线路全部停运,交通方面直接损失达550万元。
在灾情面前,县委、县政府沉着应对,迅速成立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抢险救灾队伍,交通部门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启动了《永兴县交通系统防汛抗洪抢险应急预案》,采取有力措施,按照“先干线后支线”、“先通车后修复”、“先保通后保畅”、“安全贯穿始终”的原则,局领导亲临灾情第一线指挥,组织人力、机械全力以赴抢险救灾,整个洪灾和冰灾期间,我局共出动抢险救灾人员3200人次、装载机300台次、应急运输车辆320台次、挖掘机50台次、麻袋(编织带)等4万根(条),确保了抗洪(冰)抢险工作顺利进行。
共投入资金1100万元,修复被毁路面4000平方米、修复路基5.4万立方米、修复涵洞670道、挡墙870立方米、清理坍塌方6万立方米,在危险路段设置安全标志警示牌500块,共撒洒工业盐208吨,调用柴油30吨、汽油10吨,疏散境内因灾被困车辆13000台,疏散被困旅客8000人,确保了全县公路安全畅通。
同时,局党组充分发动全县交通系统干部、职工捐款捐物,在交通抗灾自救的同时积极支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二)道路运输公路运输场(站)设施进一步改善,运力结构继续优化。
截至2009年,全县共建成客运站(招呼站)15个。
其中,二级站 1个,五级站5个,招呼站9个。
全县营运客车达到304辆,其中已开通省际营运线路2条营运车辆5辆,市际营运线路5条营运车辆11辆,县际营运线路2条营运车辆66辆,县内营运线路41条营运车辆179辆,每天发出营运车辆班次703次,已基本实现了高速客运、县际班车由高档客车为主经营,城乡客运以中档和普通客车为主经营。
营运货车达到2804辆,运力结构有了较大改善。
实有城市公交车41辆,控制在公汽保有量50辆以内,增开了2条共6条公交营运线路。
出租车更新提档,实有出租车81辆,控制在出租车保有量150辆以内。
(三)内河水运共筹集渡口渡船改造资金120万元,更新渡船7艘、维修改造渡船4艘,规范性建设渡口码头11处。
四、“十一五”期间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一)成功经验1、领导重视、形成共识是大力发展交通建设的关键。
2009年我县出台了《永兴县交通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永办发[2009]8号)和《永兴县交通建设大会战考核评比办法》(永办[2009]61号),成立了以县委书记陈方敏为组长的交通建设大会战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交通建设大会战的组织指挥和统筹协调,把我县的交通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确了交通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要求,制定了交通大会战相关单位和乡镇的目标考核评分细则。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了干线公路S212线永兴至安仁、S213线青界山至鲤鱼塘的改造升级和G107线水泥路面加铺,构建永兴交通建设的主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