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各种古诗在生活中的运用

关于各种古诗在生活中的运用

关于各种古诗在生活中的运用我出身低微,本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相信“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我相貌平平,原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节操,无需“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成绩本来骄人,以图“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可在网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怂恿下,我为上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致品学兼劣,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此作一忏悔,“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我为上网经常迟到,看到迟到被抓的难友们,我安慰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上课不注意听讲,地理课上“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数学课上“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政治课上不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辩证法,历史课上不体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的古训,语文课上不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文经验。

而是偷看无聊小说,然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看小说的心情并不好受,有时干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打起了盹,甚至打起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呼噜。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赏贪欢”,我被老师叫醒回答问题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回答不出不得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罚站在大庭广众之下。

但在自习课上,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只要有我在,教室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只有在班主任造访时,我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体育课和音乐课是我的最爱,我可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为了上网,我有时逃课。

校门口虽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会爬墙而过。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偏激。

没选上班**会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并感慨道:“我是差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关’;我是男生,‘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值日不想干,试想连“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都做不到的人,何谈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胸怀呢?作业总嫌多,不想做,常发出“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有时北叫到办公室罚写作业,当老师返回检查时,已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不见我的踪影。

为此检讨书写了不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时总是说到做不到。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有时真想放长假回家,每当月圆之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使我盼望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但真的有一天“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到家,“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因为我染了黄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爱上了喝酒与交友,与朋友约定“君当作*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石无转移”。

并信誓旦旦表白:“虽然‘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杯’。

但我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当朋友转学时,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宁噎”,朋友安慰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朋友走后,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众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考试前夕,“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却深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作起了小抄,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刚看北逮个正着,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只好向别人要答案,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只有遇到知音时才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偕同作弊。

公布成绩时“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知耻而后勇”,我认为“往者不可谏,来犹可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事后不久又逃课如初。

当班干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好言相劝个,我会说:“煮豆然其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当老师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教育我时,我会说:“事不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当班主任以“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教导我时,我“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甚至反驳道:“虎兕于柙,鬼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说起慌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头头是道。

不仅不为之羞愧,反而感到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天地也!只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被学校劝退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奉劝我的学弟学妹们不要重蹈我的覆辙,时刻牢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见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被学校劝退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奉劝我的学弟学妹们不要重蹈我的覆辙,时刻牢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见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古诗文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总理多处引用古诗词典故,现摘录如下,以飨网友。

(一)记者见面会开始后,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以警示中国对于今后几年的道路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二)在谈到面对今后三年的工作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明志。

语出屈原《离骚》。

(三)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澄清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有关中国傲慢的传闻。

语出唐代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四)在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有关两岸经济合作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分别引用古语“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和典故“黄公望之《富春山居图》”。

前者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后者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系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五)在谈到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语出《彖传》。

原文为:“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

(六)在回答法新社记者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

语出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作品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收藏分享妙用古诗巧作文【内容摘要】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形式、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课标下“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要求。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和训练,才能写出好作文。

如果在作文中恰当的引用古诗词,则可以使文章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引用古诗词作文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形式、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历来受到千百万文学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

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课标下“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要求。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和训练,才能写出好作文。

如果在作文中恰当的引用古诗词,则可以使文章文采飞扬,魅力丛生。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优秀作文,因巧妙引用古诗词而得高分者不计其数。

比如:2007年山东临沂中考作文《静对花开花谢》,一名考生是这样开头的:天上的星星现了,空中的月亮来了,门前的花儿开了……天上的星星去了,空中的月亮走了,门前的花儿谢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谢乃自然规律,让我们静对花开花落!两句景物描写,排列整齐,对仗工整,引人遐思。

第三句引用苏轼的词,从自然过渡到人事,为下面的议论作好了铺垫,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学素养。

再加上后文句式变化多端,说理充分,因而得了满分,说明在文章开头巧妙的引用古诗词,必然会成为文章的亮点。

又如:亲情是一种动力,它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能让你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能让你品味“报得三春晖”的快乐。

(2007年北京市中考作文《动力来自亲情》)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

作者先引用了晏殊的《蝶恋花》句,总结了亲情是一种精神动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又引用柳永的《蝶恋花》句,阐释了亲情的执著。

后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说明了亲情给人的快乐让人一生都值得品味。

该段化用了王国维关于人生的“三种境界”的阐述,但又用得非常巧妙,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古文学功底,让人回味无穷,实为点睛之笔。

除了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可以引用古诗词外,在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文章也很多。

比如:在古今诗人的笔下,告别往往是一种不舍,一种愁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一种多么惆怅的告别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又是一种多么失落的告别呀!然而我并不喜欢这种依依不舍的告别,我更喜欢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种豁达的心胸开阔的告别。

因为告别其实是人生又一个新的开始。

(2006年江苏常州中考作文《告别=新的开始》) 告别的确是伤感和惆怅的,文中所引李商隐和岑参的诗句最能体现这种心情,而王勃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告别,这是另一种对待告别的理解。

以前两句诗做反衬,很自然的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后面的议论作好了准备。

文中引用的三句古诗也极具代表性,足见作者对古诗的理解之深刻和运用之娴熟。

因此,这段文字成为本文抢眼的地方.古诗词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发出更耀眼的光芒,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出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首先,要加大古诗词的背诵量,丰富古诗词的积累。

在平时的阅读中遇到好的诗句,摘抄下来,一有时间就熟记,同时仔细体会诗句的含义,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得到很丰厚的回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