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古人作诗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
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是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
起初为“僧推月下门”,后来改为“敲”字。
因得“敲”字而成的一段“推敲”之说的诗坛佳话,已为大家所熟知。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形象,具体的场景,描绘出一种幽深寂寥的意境。
着一“敲”字,不仅让人仿佛看到夜深归来的僧人举手敲门之状,还使人似乎听到那咚咚的敲门声。
以动衬静,更进一步衬托出当时寂静的意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两句。
据说,王安石在用“绿”字前,曾反复更换过好多个字,如“到”,“吹”等等,最后才选中了“绿”字。
作者用此句主要写江南的春天,用一“绿”字,不仅表达出春风已到江南之意,还使人仿佛看到,江南春回大地,万木萌发,到处一片碧绿,春意盎然的景象。
此外,拟人化的手法,还给这春天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
宋祁有首词《玉楼春》,上片这样写到:“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首词就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为大家所熟知,这一句就好在句中用了一“闹”字。
词的上片写东城风光,暖风春水,绿杨轻烟,红杏枝头,一片春意。
最后用一个“闹”字,就把这盎然的春意生动的烘托出来了。
用“闹”字,使人能通过词中所写之物,联想到红杏盛开,蜂蝶纷飞的景象,好象听到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嗡嗡声,使整首词表现出了春意的生气和动态美。
“沙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这是张先《天仙子》中的两句。
作者描绘了一个暮春之夜,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气氛。
花儿虽然盛开,单在这寂静的夜晚,乌云遮住了月光,也无人来欣赏其美姿了。
偶尔月光破云而出,地上显现出花儿的婆娑的身影,如此美姿无人欣赏,花儿也只好自怜,在月下弄起舞来。
句中用一“弄”字,就把花儿给人格化了,使人门仿佛看到月下一群翩翩起舞的花仙子,她们姿态百出,自得其乐。
“花弄影”三个字,既描写花的形态,也绘出花的神态。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后两句。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写的是漂泊异乡的孤旅之愁。
诗人身处异乡,夜宿船中,孤愁难眠。
此时听到远处寺中夜半中声,更觉到阵阵孤寒。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很妙,把钟声给人格化了,它似乎有情似的从远处来拜访这位孤寂的旅客。
以动写静,突出了孤寂的心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句子,由于巧用一字,而把整个意境表现出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