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单元第二课。
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又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索之一,故本课地位比较重要。
本课第一目“金田起义”,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
第二目“天国兴衰”,概述了太平天国的鼎盛、《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姿政新篇》、太平天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兴衰的过程、运动的失败及其意义。
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再加上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较多,且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高中教材除了对基本史实的叙述外,增加了理性分析的力度,理论性较强,所以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展,总结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功绩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课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的思想结晶并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经过、纲领等主要史实。
分析、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即全面科学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学习,掌握识图和用图,学会归纳历史事件或现象发展进程的方法。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等相关史料的研习,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的学习,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再现”,发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史学能力及参与讨论,进行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的分析,探讨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的事实,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通过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学会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图示教学法。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或材料,比较有针对性。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使得本来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
(4)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印象天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设计思路:历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揭密太平天国运动 天国的构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运动失败原因三、走出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导语: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各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一大事。
今天的我们讲述着昨天的故事,而100多年前的孙中山也在聆听前人的故事——太平天国运动,幼小的心灵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寻、体味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吧! 运动爆发原因讲授新课一、印象太平天国运动师:印象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能否就初中已有知识或通过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太平天国的内容,描述自己的看法。
准备好了的同学,请到讲台前面对大家进行演讲。
(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请两位同学演讲。
演讲过程中可能会有片面的、不够客观的,甚或错误的观点)多媒体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教师总结:结合地图在黑板上用文字和符号画出运动兴衰过程示意图。
设计思路: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是课标要求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并非难点。
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并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师: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了14年,规模宏大,为什么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构想的“人间天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二、揭密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师: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兴起于1851年即19世纪50年代。
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状况,请翻开书并迅速搜索文中提供的信息。
生:(寻找并记录)(预期效果:请两三位同学回答。
或信息提取不全或表述不严密)(教师总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鸦片输入年年激增。
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严重。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使劳动人民负担更加沉重。
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1、兴起的原因(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师:时势造英雄,正当社会阶级矛盾愈演愈烈之际,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农民战争爆发的时机日渐成熟。
那么洪秀全又是如何动员和组织农民的呢?(预期效果:学生回答——拜上帝教)问题情景一: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 “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问题探究1、阅读上述材料及课本的相关内容,指出洪秀全“拜上帝教”的思想来源有哪些?你是如何评价“拜上帝教”?(预期效果:学生的问题回答不全面甚至出现错误)(教师总结: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的理论来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和农民的革命思想两个方面。
这一理论反映了农民反清、平等的革命要求,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把分散的农民结成统一的组织;另一方面“拜上帝教”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不是先进的意识形态,会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反而起了麻醉群众的作用。
)设计思路:讲起义的原因、评价“拜上帝教”不须花太多的时间。
教学中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看书,看材料,能够准确抓住“有效信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同时培养学生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对“拜上帝教”的评价上承运动兴起,并为下面介绍运动的失败作铺垫。
)2、天国的构想过渡:“天国”是西方基督教《圣经》给时人描绘的生活理想,天下“太平”是中国百姓数千年不变的愿望。
如果能生活在“太平天国”,那将是多美好的事啊!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构想的“太平天国是怎样的社会呢?(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四有二无”)(教师总结:“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集中体现在洪秀全在天京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
)多媒体展示图片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
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构想的理想社会能否实现》?你应该如何它呢?问题情景二、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问题探究2、在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最大特征是?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是私有财产,地主占有广大土地)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方法:“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的原则与方法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
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
”问题探究3、《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分配方面提出的主张对该制度有何影响?(预期效果:学生——“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反映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教师总结: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问题探究4:《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平分土地反映了农民阶级怎样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是否代表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预期效果:这问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此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不符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具有落后性)问题探究5、《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劳动产品的分配采取何种方式?它是否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预期效果:学生——产品分配方式平均主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平均分配产品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是无法实现的。
(教师总结:平分产品是无法实现,实际上绝对平均的土地的方案由于主客观因素,战争环境不允许也是无法实施。
)设计意图: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这一问题的理解上确实存在难度,不易掌握。
造成这一现象不仅有问题自身难度的原因,而且也有教材对此问题分析存在不足的缘故。
所以采用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教学法法等,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层层剥笋”、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过渡:我们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作用,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一方案并未得以真正实施。
天京变乱后,由于国势日衰,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整顿朝纲的方案《资政新篇》。
洪秀全和洪仁玕两个人物在人间天国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两个人对天国的构想却有很大的差别。
问题情景三: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发展资本主义,其未能反映农民内的迫切愿望,无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