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项。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 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
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
C项表述错误。
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C)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初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C项。
7.(2018·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D)A.总统B.总理C.法院D.国民全体[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8.(2018·临汾高一联考)某网友在网帖《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
”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C) A.三权分立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民主共和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而制定的;根据所学知识,《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限制总统的权力。
所以答案选C项。
9.(2018·孝感高一联考)2018年3月11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6周年纪念日,南京各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这一里程碑。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D)A.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B.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D.它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D项说法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A、B、C三项均正确。
10.(2018·信阳高一期末)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B)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11.(2018·朔州高一检测)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A)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影响,故排除。
12.(2018·景德镇高一调研)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C)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解析]鲁迅先生的所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过许多革命团体,其中影响最大、最足以代表整个革命运动的是孙中山创建并领导的兴中会和同盟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兴中会的作用远不如同盟会,但其开创之功不可忽视:一是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讲明当时中国处境的危迫;二是组织武装革命。
因此,到同盟会成立及进行反清革命的时候,大家一致认同孙先生是第一个高举革命旗帜的人。
——摘编自《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材料二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如:湘赣边界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著名的广州起义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材料三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即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同盟会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组织,它把当时很多的革命组织集合起来。
1904年时全国成立了很多革命组织,著名的有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等。
辛亥革命以后多省独立……当时独立的十七个省投票选举大总统,十六票选孙中山,还有一票选黄兴,并没有出现南方的分裂,这正得益于同盟会组织上的统一。
同盟会的组织成分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其成员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兴中会的成员百分之九十五是广东人,而且他们的成分基本上是华侨商人和会党分子。
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孙中山对团聚各种革命力量,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时留学海外的先进知识分子虽然具有新思想,但缺乏统一的领导,孙中山在当时发挥了凝聚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1)据材料一,兴中会的“开创之功”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回答。
[答案]表现: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组织武装革命(揭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孙中山成为民主革命的旗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的实质及作用。
[解析]第一小问从武装起义的主要特点分析,如脱离群众、单纯的军事行动等;第二小问从扩大革命影响、促使革命高潮的到来等方面分析。
[答案]实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脱离群众的单纯军事行动。
作用: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在全国民众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3)金冲及说“同盟会的历史作用比兴中会更大”。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观点。
[解析]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答案]金冲及的观点是正确的。
理由: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建立起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的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同盟会频频发动武装起义,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14.(2018·岳阳高一期末)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
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
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
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