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不觉悟、落后而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闰土,有安于耐劳,安分守己,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大胆泼辣,最具有反抗精神的爱姑……,他了解中国农民,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民生活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味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了社会病因,目的在于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阿Q是一个不觉悟、落后、被压迫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塑造了许多文学形象,阿Q是其中比较有鲜明特征的文学形象,从阿Q身上最能体现鲁迅对于“病态”的国民灵魂的理解、哀痛和改造的希望。
1、阿Q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民,他的生存处境是相当恶劣的,他生活在偏僻落后,又有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他三十多岁,是个平平常常农民,质朴、愚蠢,有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家,连姓氏、籍贯也无从查考,常年寄宿在吐谷祠里,除了“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外,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之所以说阿Q被压迫,不仅因为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而且政治上也深受压迫,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权拥有的,但在阿Q身上,姓氏却是模糊而不可以如愿的,否则就要挨打,而且确实因他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气愤的现象。
而恋爱,则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对阿Q而言,“恋爱”同样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见,那个社会对阿Q这类人的压迫是何等的深!而当阿Q从城里回来后竟唾液纷飞,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见的革命者被杀的情景,阿Q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革命者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解除这些人的苦难吗?还不是想推翻旧的罪恶社会,让阿Q这类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吗?不但如此,他竟还对革命者的被杀感到快乐,并作为独特的新闻成为他到处夸口的资本。
可见,阿Q的麻木,不觉悟到了何等地步,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的想中求得精神法,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2、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不敢正视自己被侮辱、被损伤的奴隶地位,而采取了一种回避辩护和声称“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地响了以后”,似乎完结了一件事,或者自轻自贱,骂自己是“虫豕”向人求饶。
在这些都失灵之后,便自欺欺人,自我麻醉,其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这种安于落后,盲目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致死也不觉醒,把血泪斑斑的苦难史变幻成永不失败的光荣史,这是阿Q的悲哀,也是社会现实的悲哀。
所以,他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呐喊是无助的呐喊,希望以觉醒的声音,唤醒现代人的生存意识,从而打破“无声的中国”干卓如斯的沉寂,虽然鲁迅也知道,这种反抗不过是“绝望的反抗”但这仍是对国民性中的惰性和奴性的反抗,具有可贵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
二、苦苦挣扎,幻灭的农民形象1、闰土是一个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劳苦农民形象《故乡》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描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凋蔽和农民生活的贫困。
少年闰土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因为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叫闰土,封建迷信思想造就了他的名字,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因为他的父亲怕他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了心愿,小说描写少年闰土月夜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小时候的闰土还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拾贝壳等,对朋友友好热情,与朋友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年闰土被压得麻木不仁,由于生活的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他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肿得通红,动作已不象以前那样活泼刚健、干脆利落,说话也由原来的脱口而出、朴实、生动变得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迟钝、麻木,完全失去了童年时小英雄的风采,称呼也由原来的“迅哥儿”变成“老爷”,封建的等级观念,已使原来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意,变得朋友之间有了一层厚厚的隔膜,从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因生活无奈形成的卑怯性格,再者他是个勤劳安分的庄稼汉,他的第六孩子也能帮忙,却不能解决吃喝问题,多子、饥荒、使得他背着沉重的生活负担,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苦苦地挣扎,但却无济于事,封建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凋蔽,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现实,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当时作者虽然没有从闰土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但是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闰土这一普通的农民形象,在过去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生根在他身上,形成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人物的悲剧,小说还以杨二嫂的可悲变化及其小市民的庸俗习气,来烘托闰土的性格,并反映出中国社会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作品以直抒胸臆的笔调,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下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借闰土的典型形象,提出了我国革命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农民问题,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的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所以在鲁迅“怒其不争”的刻画中,我们更能体会到鲁迅对农村出路的思考和探索。
三、被辱没、损伤的农村女性形象1、死于封建四权的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一位勤劳善良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被封建礼教给活活逼死,年轻时没有自由决定终身的她,买卖婚姻的封建制度,使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去,她逃到了鲁四爷家做细工,由于婆婆家要花钱给小叔子娶媳妇,于是婆婆将她从鲁四爷家劫回,像牲畜般地以八十吊钱卖给了深山野墺里的贺老六,虽然极力反抗,但最终还是被关于新房,谁知第二次的婚姻更惨,丈夫因伤寒而死,儿子被狼所吃,大伯收房,将她赶出了贺家墺,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来到了鲁四爷家做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定为死罪,封建礼学提倡的妇女守节,寡妇再嫁被看作洪水猛兽,伤风败俗,死了丈夫,丢了儿子,说她是克星,是不祥之物,为了给自己赎罪名,祥林嫂将自己的全部工钱,去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免得死了再受苦,但是,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最终,她在人们的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可见,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夫权、族权、神权这四条无形之绳给活活勒死的,封建卫士鲁老爷,他不仅对祥林嫂这个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了残酷的剥削,还从精神上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当她第二次来他家时,说她“不干不净”“伤风败俗”,族权人物婆婆和大伯,婆婆可以将她当作牲畜一样出卖,大伯可以将一个亡夫丧子的她赶出家门,这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神权思想又继续给了她精神上的重重打击,柳妈对她宣传有关“阴司”的话语,致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着极大的压力,内心产生了极度的恐慌,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无形之绳给了祥林嫂致命的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是的,祥林嫂除了死,别无其他选择,可见,祥林嫂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的“四绳”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祥林嫂在受迫害的同时,她极力反抗过她头上的伤就是最好的见证,由于长期以来,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她的第一次出逃,就是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理所当然是合理的,她却不懂得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只是想逃避她婆婆的虐待,最终还是被婆婆绑了回去,将她重金卖到深山老墺,被迫改嫁时,她曾以“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节烈观极力反抗,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她临死时,也曾经怀疑过到底有没有魂灵地狱,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所吞没。
可以说,小说借助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让我们感知到封建势力的强大,特别是对妇女的精神摧残的严重,从而达到对苦难农民的精神治疗,对黑暗社会冷峻的思考和控诉这一主题。
2、被封建礼教所害的单四嫂《明天》中的单四嫂,也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普通农妇,丈夫死后,靠自己的双手养活着自己和儿子,尽管苦与累,她始终没有非分之想,严守着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从一而终”,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得病,想尽了所有办法,吃单方、许愿、求签……,但儿子的病始终没有好转,于是只好把希望放在庸医小仙的身上,但最终儿子无治而死,单四嫂的最后一点希望而随之破灭了。
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心甘情愿地任人摆布,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便养成了逆来顺受,麻木无知,毫无反抗意识的奴隶性格,她将自己所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都寄托在如梦幻般的明天,这只能使她变得更沉重,更痛苦,更悲哀,陷于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3、敢于反抗但最终妥协的爱姑《离婚》中的爱姑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他大胆泼辣,敢于挑战传统的夫权和族权,但她也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七大人来调停。
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了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那样任人摆布,但是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她以为欺压她的只是个别人,认定丈夫“小畜生”公公“老畜生”是她的对头,却不知道真正的对头是封建制度,是她肉眼所看不见的一种势力,封建势力的代表人,并不像爱姑幻想的那样知书达礼,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走”的封建礼法,封建秩序,她凭借自己的地位要、权势,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那么软弱,爱姑对封建势力认识狭隘、幼稚、糊涂,对封建统治者的迷信、幻想、敬畏,也使她无法摆脱奴性的人格,离婚是她的悲剧,而失败了还认识不到自己的敌人,还对他存着敬畏,更加深她的悲剧性,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统治者,尽管她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