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键词】:劳动人民辛亥革命中国农村工农大众广大人民宗教迷信革命党二十年鲁迅小说地主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闰土……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是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后的一切中。

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

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即使的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鲁迅塑造闰土、阿Q等典型的农民形象,是为了揭示国民的弱点,以引起人们疗治的注意,从而唤起民众起来斗争,振兴中华民族。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

他们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恶势力逆来顺受,甚至失去痛苦的感觉,麻木到以残害同类为乐。

当然,鲁迅也未否定他们勤劳、质朴、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一面。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

在他们当中,有的根本不会也不可能意识到革命,像闰土和祥林嫂等。

即便意识到需要通过革命来改变一下自己命运的阿Q也没有真正理解革命,反而深受其害。

具体说来,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最主要的一面即农民的弱点——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不觉醒。

这就是鲁迅所要揭示的最宝贵的东西。

以上所说的都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的共性(只不过各自的程度不同而已)。

我们知道,“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

因此,在他们的“共性”背后,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他们不同的个性。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气。

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一、形象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

文章中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

但阿Q形象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代表,他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蕴涵。

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

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不去反抗斗争,反倒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

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无根据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将来,又最能在现实中毫不知耻地自轻自贱;他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甚至以自己的弱点为荣;他还欺善怕恶,欺弱怕强。

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

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

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钱等),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虽然,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已不是阿Q所独有,它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态的集中体现。

“阿Q相”已成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词。

精神胜利法深刻的阶级根源来自于中国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意识,其历史根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屡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紧密相关,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易感染上精神胜利法。

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旧的封建思想意识形态的彻底批判。

阿Q 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永远过去,但阿Q 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并未绝迹,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

尤其是,鲁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文章中的“大团圆”描写,其实是对阿Q的革命既不简单的肯定,也不简单的否定:阿Q的向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压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阿Q革命的动机是模糊的,是出于一种激动而盲目的情绪,缺乏起码的革命觉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极端错误的,无非是杀人、夺物与传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荒唐可笑的他对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将辫子盘在头上,或去投靠革命党。

由此看出,鲁迅对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

阿Q的“大团圆”的结尾也是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必然结果,他既是阿Q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正是通过阿Q这一悲剧结局,鲁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由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典型意义辛亥革命.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

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

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

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

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

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

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

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

但是阿Q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

另外,阿Q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

但如果革命党能正确引导,他们是会真正觉悟起来的。

但是,阿Q在对革命“神往”之后,还是那么糊涂。

直到临死之前,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和封建正统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阿Q 至死也没有觉醒。

阿Q的悲惨结局,既表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也显示出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应该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应该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然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却忽略了这些。

结果让封建势力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场“换汤不换药”的情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很显然,这场革命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改变。

阿Q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如阿Q“大团圆”的命运一样,落了个失败的结局。

因此,阿Q“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作品正是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二. 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但其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尊自大。

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

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第二,自轻自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