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一)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一)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一)
展开全文
介词
把名词、代词或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和这些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对象、凭借等,这种词叫介词。

文言里最常见的介词是:于、乎、诸、以、与、为。

(一)“于(於)”的用法
1.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在……方面”如:
1.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
——在长勺作战。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墨子·公输》)
——墨子听说这件事,就从鲁国动身。

3.于反覆不宜卤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在书信来往方面不应该草率从事。

2.表示动作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如:
4.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
一一这是因为仁义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不适用。

5.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从我家三代人住在这个地方,算到现在六年了。

3.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向”如:
6.于汝甘乎?(方勺:《方腊起义》)
——对你们来说能甘心吗?
7.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韩非子·难一》)
——我的矛锐利,对于物体没有刺不破的。

8.赵氏求救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赵国向齐国求救。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如: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是它比水更寒凉。

1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自然都是要死的,但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5. 用在被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见第四章的“被动句”。

(二)“乎、诸”的用法
“乎”主要是作语气词。

作介词,用法大体同“于”:可以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也可以表示比较的对象。

如:
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强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在这里胡喊乱叫,在那里横冲直撞。

“乎”表示动作的处所“东西、南北”。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出生在我之前,他开始懂得道理自然也比我早。

前“乎”表示动作的时间“吾前”,后“乎”表示比较的对象“吾”。

3.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荀子·议兵》)
——行动没有什么是比“无过”更好的,办事没有什么是比“无悔”更好的。

“乎”用在形容词“大”之后,表示比较的对象“无过”和“无悔”。

不过,“乎、于”的用法也并不完全相同。

第一,被动句中表示动作的主动者,一般用“于”不用“乎”。

例如,“受制于人”不说“受制乎
人”。

第二,由“乎”组成的介词结构只能作补语,而由“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

所以,“于汝甘乎”不能说“乎汝甘乎”。

“诸”是个合音词,在句中等于“之于”两个字——“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列子·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等于“投之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代土石,作“投”的宾语,“于”和“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投的处所,作“投”的补语。

字字直译就是:扔它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之”等于“它(土石)”,“于”等于“到”。

诸=之于=它到。

不过一般翻译应该灵活些,如用“把”字,把宾语“之”提到动词前边,译为: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去。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