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秘方(18首)治慢性肝炎秘方(18首)44.1二甲调肝汤【来源】何炎燊,《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炒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田基黄各30克,太子参、茯苓、黄芪各18克,白芍、女贞子各15克,糯稻根须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消症、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方解】此方经长期临床实践、多次修订而成,乃“奇之不去则偶之”,所谓复方是也。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既有邪毒深入血络,久郁成症之实证,又兼见肝阴暗耗、脾气受损之虚证,故用药宜各方照顾。
且久病虚羸,不耐猛峻之剂,过寒过温,偏攻偏补,皆足致变。
本方取山甲、鳖甲血肉有情之品,入肝络以通其瘀滞,以缓消其症;三七、丹参活血而不伤正,以通其瘀滞;茵陈、田基黄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实也。
益脾气选用太子参、茯苓之甘平,以济黄芪之温;养肝阴选用白芍、女贞之中和,而避归、地之柔腻;又用糯稻根须,既是稼稻养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气最全,能清阴分燔灼之热”者(语见《叶案存真》),参与其间,此六者所以护其虚也。
本方特点是性质和平,利于久服,无不良副作用。
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颇有实效。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加减】内热盛、口苦便秘者,去黄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里湿盛、便溏、腹满痛者,去女贞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胁痛隐隐,痞闷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胁痛阵发,如刺如锥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气分偏虚、面黄、倦怠、短气,纳差者,加白术12克,怀山药24克;阴分偏虚,口干、舌燥、虚烦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麦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车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疗效】临床屡用,颇具效验。
44.2燮枢汤【来源】焦树德,《中医杂志》(4)1984年【组成】北柴胡9~15克,炒黄芩、炒川楝子各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2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2.6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或黄草)9~10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白天与睡前各服1次。
【功用】疏肝健脾,调和气血。
【方解】此方着重于调转枢机,故名“燮枢汤”。
方中柴胡条达疏发,推陈致新;黄芩降泄清热,二药相伍,升清阳而降浊阴,能调转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故用为主药。
半夏降逆和胃;白蒺藜下气行血。
二药辛温入肝,寓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
川楝子行气止痛;红花活血通经。
此四药为辅。
片姜黄行血中气滞,散结除满;皂角刺开结行滞,化痰消瘀,破坚除积;刘寄奴破瘀消积、行血散肿;炒莱菔子理气消胀,配焦四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助消化而除胀满,运中焦而健脾胃,是为佐药。
泽兰泄肝肾二经水湿、火热之邪而助阴阳升降之机,用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调和气血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长期右胁(或两胁)隐痛、脘闷腹胀、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脾肿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者,均可使用。
可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者。
【加减】中湿不化、脘闷少食、舌苔白厚(或腻)者,加苍术6~9克,草豆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元胡9克,枳壳10克,制乳没各5克等;如血瘀明显、胁痛处固定,或兼月经量少有块者,可改用茜草12~20克,乌贼骨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食欲不振、饮食少进者,加生谷芽、陈皮各10~12克;肝热扰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远志、天竹黄各9~10克,栀子仁3克(热象轻者可改用夜交藤15~20克);血络瘀阻,面或胸颈等处有血丝缕(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克,乌贼骨6~9克,丝瓜络10克;下午低热者,加生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肝胆热盛、口苦、尿黄、目红者,加栀子6~10克,胆草3克;胁下痞块、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炙鳖甲15~30克(先煎),生牡蛎20~30克(先煎),射干10克,莪术、三棱各3~6克,元参12~20克;肝病累肾,脾湿不化而腹部坠胀、小便短少,有轻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猪苓20克,泽兰15克可代用),车前子12~20克(布包),泽泻可改为30克;每逢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肝胆郁滞,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呕逆便秘、上部及胁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生大黄3~5克、生甘草3克,炒五灵脂9克;兼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克,郁金,炒内金各10克;肝功能化验较长时间不正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高者),可同时加服五芦散(五味子95克,芦荟1.5~2.5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大便经常干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涩,或月经闭止者,可酌加芦荟末0.3克左右,装胶囊,随药服此药可引药力入肝;口腹部喜暖、遇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克,去川楝子;饮食正常,可去莱菔子、焦四仙,只用焦神曲;口渴明显者去半夏;女子月经不潮或经水量少者,可去刘寄奴,改用茜草15~30克;药后胁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角刺,减少片姜黄用量,以后再逐渐加入。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著。
若能随证加减,坚持服药,每获显效或痊愈。
44.3补气养血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生黄芪、首乌、白芍、川续断各15克,当归、丹参、黄精、生地、五味子各12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补气、养血、柔肝。
【方解】方中黄芪、黄精益气生津;当归、生地、白芍、丹参养血柔肝;首乌、川断滋肾填精;白芍与甘草伍用,功能缓急止痛;五味子敛肺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还有较好的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
诸药合而为方,补气血,滋肝肾,用于气血两虚型肝炎患者,有助于肝功之恢复。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型者。
证见心悸、气短、全身无力、面色苍白、消瘦、精神不振、右胁隐痛,舌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
【加减】如转氨酶长期不降、舌质红者,加土茯苓15克,大枣10枚或土贝母15克;舌质淡者,加白芷9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长期不正常者,每日加服河车大造丸1丸;血浆蛋白倒置者,加龟板、鳖甲各12克;肝肿大,加延胡索、草河车、泽兰各9克;脾肿大,加生牡蛎15克,地龙9克;食欲不振,加山楂、白术各9克;牙龈出血,加小蓟、血余炭各12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佳。
44.4健脾补肾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党参、川续断各15克,白术、茯苓、白芍、当归、五味子、菟丝子各12克,川厚朴、香附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健脾补肾。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去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川续断、菟丝子滋补肝肾、通调血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敛阴止痛;川厚朴、香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五味子敛肺滋肾、补益心神,且有降酶作用。
本方对脾肾两虚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疗效。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脾肾两虚型者。
证见午后腹胀,食欲不振,下肢轻度浮肿、腰腿疼痛、足跟痛、体倦无力,大便溏泻、小便多,舌苔薄白或无苔,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滑。
【加减】若有腹泻,加苍术、芡实、诃子肉各9克;腰腿痛、足跟痛,加牛膝、生薏苡仁、仙灵脾各12克;夜尿多,加鹿角霜、女贞子各12克;腹胀甚,加冬瓜皮12克,木香4.5克;肝区隐痛,加桑寄生15克,木瓜12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佳。
44.5滋补肝肾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北沙参、白芍、川续断、菟丝子、女贞子各15克,五味子、首乌、黄精、当归各12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用】滋补肝肾。
【方解】方中北沙参、黄精益气养阴生津;白芍、当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芍与甘草相伍,名芍药甘草汤,功擅缓急止痛;五味子敛肺气,滋肾阴;近代研究有较好的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川续断,菟丝子、女贞子、首乌皆滋补肝肾之品,合而投之,其效更彰。
本方有滋气阴、强肝肾、填精髓、壮筋骨的作用,用于肝肾阴虚者最为合拍,效果颇佳。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肝肾阴虚者。
证见腰腿酸软无力、劳累则肝区痛、睡眠多梦、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有时盗汗,舌净无苔,或舌质稍红,脉沉细弦。
【加减】若腰痛甚,加狗脊、桑寄生各15克;盗汗多,加生牡蛎、生龙骨、浮小麦各15克,乌梅9克;失眠重,加远志、百合各12克;梦遗滑精,加芡实、补骨脂、诃子肉各12克;肝区痛重,加草河车9克,黄连4.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44.6舒肝解毒汤【来源】张羹梅,《临症偶拾》【组成】鲜茅根30克,鸡内金、焦枳壳、赤芍、白芍各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8克,川石斛12克(先煎),平地木、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柏子仁18克,生麦芽30克,生甘草、软柴胡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郁、益肝肾、解肝毒。
【方解】肝炎之发生是由于湿热之毒所致,病转慢性,毒邪未清,肝肾耗伤,故方用平地木、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解肝毒,且平地木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白花蛇舌草、板蓝根清热解毒,与白茅根配合使湿毒从小便而出;柴胡、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即四逆散)以疏肝解郁;女贞子、旱莲草(即二至丸)以益肝肾。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舒肝郁、益肝肾、解肝毒之功。
故用之临床,效果颇佳。
【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证见右胁胀痛、头晕目花、神疲纳呆、腰酸乏力,脉弦细,苔薄根腻质红。
【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黄柏;有瘀阻者,加桃仁、红花。
【疗效】曾治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10余例,皆有显著疗效。
未见有反复发作者。
44.7加味抑肝散【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组成】当归身9克,川芎片6克,双钩藤、北柴胡、白术片、云茯苓、清半夏各9克,广橘红6克,炙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健脾,活血平肝。
【方解】此方(抑肝散)原出王肯堂《证治准绳》。
后人加入半夏,橘红尤有显效。
日冢大冢敬节有方解云:“此方乃四逆散变方之抑肝散加陈皮、半夏……方中钩藤,乃镇痉药,能平肝木,治手足拘挛;当归能润肝血;川芎能疏通肝血,与柴胡、甘草、钩藤配伍、能缓解肝气亢进;茯苓、白术,能消导胃中水饮;陈皮、半夏能祛痰饮。
根据以上目标,应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妇女更年期障碍之神经症;中风、夜啼、疲劳证、四肢痿弱证、妊娠性呕吐、小儿痫症等。
”诸药合用,共奏舒肝健脾,活血平肝之功,故用治慢肝,效果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