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医案选载十七例慢性肝炎医案选载十七例案1. 郭某,男,40岁,肝病组门诊号397,初诊日期:1972年3月2日。
1960年时患急性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经休息、治疗后痊愈。
1971年11月又复发,除见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外,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374~484单位,麝浊12~17单位。
1972年3月1日谷丙转氨酶533单位,麝浊15.5单位。
当时症见头晕,右侧胸胁发憋,阵阵作痛,嗜睡,肠鸣,大便日解2次,曾注射1213,每日1次。
3月2日来我院肝病组门诊并服用中药养血益气清利湿热之剂。
肝功能损害反而加重。
当时症见腹胀,胸憋,睡眠不安,背痛,鼻衄,臂痛。
检查:腹平软,肝在肋下2厘米,剑下3厘米,脾2厘米,中度硬。
舌苔薄白。
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活动期。
中医认为是肝郁血滞,痰阻血络,湿热未清。
治宜疏肝清热,活血化痰。
方药:醋柴胡10克,炒栀子10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瓜蒌24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赤、白芍各15克,丹参15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藕节12克,小蓟15克,草河车10克,藿香10克。
上方服14剂后,症状同前。
3月28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30单位,麝浊18.5单位,麝絮(+++),继服上方14剂,另加乌鸡白凤丸1丸中午服。
4月20日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感肝区发憋,食纳不香,大便稀黑。
肝功能检查结果,谷丙转氨酶220单位,麝浊17.7单位,麝絮(+++),舌苔(-),脉沉弦。
湿热渐轻,已见肝脾两虚之象,酌加调补肝脾之剂。
方药如下: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藿香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苏梗10克,川断18克,郁金15克,泽兰15克,旱莲草15克。
另加五味子120克,丹参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2次,中午加乌鸡白凤丸1丸。
5月9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40单位,麝浊正常,麝絮(-),自觉仍感胸闷,发憋,饮食不增。
化验白细胞6200/立方毫米,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
上方去苏梗、川断、郁金、泽兰、旱莲草,加黄精15克,鳖甲15克,生黄芪15克,女贞子24克,云苓12克,焦三仙30克,中午加服河车大造丸1丸。
按上方稍加减继服二月余。
7月6日复查肝功能已正常,1974年7月25日,肝扫描肝脏大小基本正常,左叶稍大(向左),放射性分布均匀,脾显形,未见占位性病变。
11月份恢复8小时轻工作。
1976年9月17日门诊随诊,近一年来一直工作,肝功能复查基本正常,肝脾未触及,耐受正常工作,继续门诊观察。
案2. 曾某,男,36岁,肝病组门诊号8005,初诊日期:1971年10月6日。
1967年12月发现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肝功能持续异常4个月,曾服中药,自觉腹胀,胁痛,乏力,食欲不振,尿混浊,大便溏,腰酸,足跟痛。
检查肝脾未触及。
4年来肝功能反复异常。
1971年10月5日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658单位,麝浊10单位,麝絮(+)。
曾在我院门诊服用肝炎片,肝功能稍有好转,1972年1月4日谷丙转氨酶455单位,麝浊15单位,肝区痛,脚跟痛仍在,进食好转,大便不畅,胸闷,小便黄。
苔白腻。
脉沉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
中医认为是脾肾两虚,湿热未清。
治宜健脾补肾,清利湿热。
方药:生芪15克,青黛10克,白头翁15克,秦皮15克,生草10克,五味子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焦白术12克,白芍15克,泽兰15克,酒胆草10克,川断15克,仙灵脾15克。
另外,中午服河车大造丸1丸。
白矾10克,装0号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
按上方服药50剂。
1972年4月2日,自觉腹部胀气,胃纳不佳,打嗝,胁痛,症见肝胃不和,足跟痛仍在,尿深黄,脉沉细,苔白,加用疏肝和胃之品,方药如下:旋覆花(包)10克,赭石10克,焦三仙30克,生芪15克,青黛10克,五味子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生甘草10克,白芍15克,泽兰15克,焦白术12克,川断15克,酒胆草10克,仙灵脾15克。
中午服河车大造丸1丸,白矾胶囊1粒,每日3次。
5月8日,自述足跟痛减轻,大便稀黏不畅,日解一次,食纳尚可,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酶600单位,麝浊13单位,胆固醇260毫克%,麝絮(-),方药如下:生芪15克,茵陈15克,白头翁15克,秦皮15克,青黛10克,五味子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酒胆草10克,白芍15克,泽兰15克,焦白术12克,川断15克。
继服河车大造丸及白矾胶囊。
6月2日,体重增加,乏力明显,大便稀,足跟痛仍在,饥饿时肢颤心悸,出汗,舌苔薄白,脉沉。
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酶455单位,麝浊15单位,胆固醇216毫克%,方药如下:生芪15克,仙茅12克,仙灵脾12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香附10克,黄精12克,何首乌12克,马尾连6克,远志12克,小蓟15克,金钱草30克。
8月12日继服上方,自觉症状减轻,仍感足跟痛。
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7单位,胆固醇266毫克%。
继服上方,症状基本消失,至10月13日两次复查肝功能均属正常。
服用健脾舒肝丸、滋补肝肾丸巩固疗效,恢复轻工作,门诊观察至1974年8月肝功能均属正常。
案3. 贾某,男,40岁,门诊号4500,初诊日期:1965年6月2日。
两年前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血查:谷丙转氨酶300单位,麝絮(+++)。
当时无明显自觉症状。
曾服中、西药,注射维生素B12,肝功能时好时坏,始终未能恢复正常。
现症:面色黄,食欲不振,恶心,两胁时痛,腹胀,体倦无力,小便黄,大便正常。
检查:肝脾未触及,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395单位,谷草转氨酶390单位,麝浊16.5单位,麝絮(+++),脑絮(++),黄疸指数7单位,血清白蛋白/球蛋白=3.9/3.6。
舌苔薄白、质正常。
脉弦滑。
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
中医认为是肝郁血滞,脾虚湿困。
治宜健脾利湿,养血柔肝。
方药:茵陈3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酒芩10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5克,香附10克,砂仁6克,焦白术10克,木瓜12克,小蓟30克,蒲公英30克,银花30克,泽泻10克,六一散(包)15克。
上方服14剂后,食欲好转,恶心已止,腹胀减轻,脉沉滑,舌苔薄白。
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45单位,仍以前方为主,去银花、蒲公英、泽泻、佩兰,加生芪15克,川连3克,金钱草15克,苍术10克,继服,共服药28剂,诸症均消失,仅感有时略微腹胀。
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10单位,麝浊8.5单位,麝絮(++),脑絮(-),黄疸指数3单位,胆红质定量0.3毫克%,白、球蛋白比值=3.7/2.4。
以后改服滋补肝肾丸、健脾舒肝丸,巩固疗效,随访复查肝功能均属正常。
案4. 焦某,女,15岁,肝病组门诊号1906,初诊日期:1974年8月27日病史:患者自1965年开始患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曾在某医院门诊治疗半年,并住院治疗半年,肝功能持续异常。
迄今已9年余,遂来我院儿科门诊,当时症见乏力,食纳一般,有时恶心,夜寐尚可,大便正常,小便有臭味。
当时检查腹部柔软,肝在肋缘下1厘米,质软光滑,脾未触及,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500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澳抗(-),曾按肝郁气滞,湿热内蕴辨证论治。
历时3个月之久,肝功能仍未正常,1975年转我院肝病组治疗,直至7月份,肝功能仍属异常。
7月1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80单位,麝浊13单位,麝絮(+++)。
7月7日症见面色黄白,疲乏无力,食纳不香,腰酸嗜卧。
舌苔稍白,舌质正常。
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
中医认为是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佐以解毒。
方药:北沙参15克,草河车10克,生地12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川断15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2克,诃子肉12克,仙灵脾12克,生甘草10克。
中午加服乌鸡白凤丸1丸。
降酶粉每次1包,每日2次。
治疗经过:服上方20剂后,身倦仍在,纳食尚可,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68单位,麝浊8单位,继服上方20剂,症状同前,上方加生芪15克。
8月23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05单位,麝浊10单位,麝絮(+++),方药如下:生芪15克,党参12克,生地12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川断15克,菟丝子12克,诃子肉12克,秦皮12克,生甘草10克,白头翁12克,仙灵脾12克。
乌鸡白凤丸20丸继服,降酶粉早晚各1包。
1975年10月24日,疲乏症状见好,食纳增加,其他无明显自觉症状,上方加藿香6克,以后按上方略有加减,曾加用过生地炭、乌梅、黄精、阿胶珠、小蓟以及山羊血90克研末,装1号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3次,1976年2月9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8单位,麝絮(+++),继服前方。
3月5日复查肝功能仍属正常。
4月26日以后,仍自感疲乏,两胁不适,食纳尚可,二便自调,服用复肝丸2号、健脾舒肝丸、滋补肝肾丸,以巩固疗效,用下方配制丸药继服。
生芪30克,沙参30克,麦冬30克,赤、白芍各30克,当归30克,五味子15克,川断30克,郁金30克,女贞子24克,黄精30克,茯苓30克,焦白术30克,草蔻15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2丸。
案5. 弓某,男,35岁,肝病组门诊号2117初诊日期:1974年3月21日。
1966年12月开始曾因感冒,右胁下有压迫感,全身乏力,经医院检查谷丙转氨酶300单位以上,麝浊8单位,麝絮(++)。
诊断为急性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
未能及时休息,症状逐渐加重,全身乏力,腹鸣,大便稀如水泻,出虚汗。
曾服中药,注射胎盘球蛋白、肝宁、肝泰乐、B12。
曾服过紫参,糯米草、野芹菜、胎盘等,症状稍减,但肝功能始终未能恢复正常。
1969年以后胁痛、眼干、尿黄,肝功能持续7年未恢复正常。
1974年3月21日来我院肝病组门诊,当时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466单位,麝浊正常,除自感疲乏外,其他无明显不适。
舌象:舌苔正常。
脉沉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
中医认为是肝肾阴虚,气血两亏。
治宜补气养血,滋补肝肾。
方药:降酶粉(五味子120克,丹参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2次。
上方服25天后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13.3单位,麝絮(++),体力渐好。
1974年4月16日,自感两胁痛,眼干背酸均减,大便溏,尿黄,舌苔白,脉沉弦。
证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虚湿困,法宜补肝肾,益气养血,健脾化湿。
方药如下:生芪15克,北沙参15克,桑寄生12克,生地12克,生甘草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焦白术10克,川断10克,泽兰15克,藿香10克,苏梗10克。
另加河车大造丸20丸,中午服1丸。
降酶粉,每次3克,早晚各1次。
1974年5月14日,症状同前,上方去北沙参、桑寄生、生地、苏梗,加党参12克,醋柴胡10克,小蓟15克,破故纸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