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文化与城市文化

商业文化与城市文化

商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古代历史的观点来看,城与市是互不分离、相辅相成的,有的是有了城再有市,有的是有了市再有城;二是马克思曾说过,在文明状态中,人人是商人,而社会是商业社会。

在我看来,商业文化是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大文化的概念,而不是小商业、小文化。

我今天讲四个问题:商业文化的源起及基本内涵、经济文化一体化、商业文化与海洋文化、商业精神与公民精神。

一、商业文化的源起及基本内涵商业文化学的提出是在1989年2月,距今近二十年,我在资料里找过,之前世界上没有人讲过商业文化学,也很少有人讲商业文化。

在这之前,我到商业部工作,新华社的记者采访我,你这个商业部长到任之后能不能把物价平下来?我说:“物价要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平”(1988年4月),我跟记者讲,就象北京每年春天到来之前要刮一场风沙,用老百姓的话讲:风沙过后,春天就会到来,物价也是这样。

他又问:你的目标是什么?我说我的目标是将现在的市场经济框架给建立起来,记者将原文都报道出去了。

1992年国家决定放开物价,社会上出现了抢购风,全民下海经商。

当年《中国妇女报》还组织全民经商大讨论,当年有个说法:“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思考”,批判全民经商潮。

记者采访时任商业部长的我,让我发表意见,我说:“全民经商热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皮包公司’将来还是有的,经纪人也是要有的。

”我的观点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引起巨大的反响。

到6月份,我有机会创建了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学,因为我预感到新的时代的到来,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期。

商业文化学的观点提出之后,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接受。

就是商业部也有很多人反对,很多人没有理解商业文化。

认为你商业部长不当,当什么商业文化部长?中央用错人了!很多人认为商业就是购、销、调、存,不需要文化,多数人不赞成我的观点,有人把我带到文化用品柜说:“部长,这是您的商业文化!”。

郑州亚细亚的王遂舟问我:商业文化能产生利润吗?有经济效益吗?也有不少正面报道的,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这是商业文化的源起。

商业文化学是研究商品流通和商业行为过程中的文化学科。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商品文化。

它不同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没有讲商品,讲企业形象、理念等。

我的理论是商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附加在商品上。

商品有了文化的附加,它的身价就提高了,文化有了商品这个载体,文化就得到了传播。

当年计划经济有个说法:“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各种商品功能不一样,使用价值不一样,商品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一个文化价值,体现在商品文化上。

二是商业营销文化。

我们中国当时没有营销概念,只有推销,我们是计划经济,不懂得也不需要营销,那时没有做广告的。

现在不同了,但也有的搞过头了,如欺诈。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不注意营销,只能推销,更不懂营销文化。

商业营销文化不仅仅是推销,更要经营。

三是商业环境文化。

经商有个环境问题,有了环境,别人愿意看。

当年百货商店橱窗光线暗淡,无法展示商品。

当年我们就要在上海滩要“让南京路亮起来”。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环境变化了。

霓虹灯产生了效应,即环境文化。

现在的百货商场完全不一样,商业环境文化得到普遍重视,城市建筑是一张名片,是流动的音乐。

商业文化与城市文化胡平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6..四是商业伦理文化。

经商做生意要遵守社会伦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要处理好竞争与盈利的关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五是商人文化和企业家文化。

企业家文化是后来加的,是对商人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新的企业家是新的商业文化代表。

1993年我的一篇文章《论共产党下海》中提到:“共产党又要执政,又要下海,下海掌握资本,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有了领导权”。

我现在反思有两种商业文化:即绿色商业文化与黑色商业文化之分,绿色商业文化是文明健康的商业文化,是和谐的、环保的;黑色商业文化是欺诈、落后的商业文化。

商品过度包装、营销广告的成本最后落到了商品消费者身上,给你的营销手段抹了黑。

我们要发扬绿色商业文化,反对黑色商业文化。

现在商业文化中传统的中国元素很少,而外国的元素愈来愈多。

外来文化的进入,体现不出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有很多宣传是为他人作嫁衣,如商场的服装、化妆品,大街上有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和广告。

外国的文化元素跟着它的商品大量进入,而中国元素愈来越少,这样潜移默化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这次在汶川地震灾区救出一个小学生,开口要喝可口可乐,冰镇的,可乐公司的副老总专门来看他,可见外来品牌文化渗透之深。

如何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环境文化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体现得比较好的是“中华老字号”,甚至还有创新。

二、经济文化一体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中国文化的主流不是与经济结合,而只注重文化与政治的结合、与社会结合。

因而在中国经济与文化是分离的,是“两张皮”。

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我们历来是两张皮,这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我们的文化注重与政治的结合、与社会的结合,而不是与经济结合,那么现在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把两者揉和在一块。

而西方文化通过文艺复兴,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成一体化。

西方将文化与经济融合为一体后,就开拓其市场,发展其经济,产生最大效益,如可口可乐文化,麦当劳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例如用中国文化包装汉堡包,卖汉堡包搭售中国娃娃,价格却提高了很多。

中国人没有将文化与经济很好的结为一体,孙悟空与米老鼠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孙悟空的历史悠久,大闹天空,名气很大;米老鼠是1968年才出世的,而现在米老鼠的名气大很多,原因就在于米老鼠的形象与商业营销比孙悟空成功很多;日本的阿童木的知名度也远远超过了孙悟空。

1994年,我提出“经济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实际上是要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课。

“两张皮”的问题从新民主主义以来一直未解决,直到邓小平提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命题才得以解决,如何理解?我认为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左手也抓,右手也抓,两手都要硬,要彻底粉碎“两张皮”的思想,不能象某宣传语“历史为未来开路,文化为经济喝彩”,这宣传语不是把经济与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任何一个经济活动除了要有经济思维,更要有文化思维。

带上文化思维,体悟就不一样了。

经济文化一体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深入的研究。

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有点手心手背的关系,就像一把扇子的两面是不能分离的一样,就像老子讲的阴阳关系:“一阴一阳为之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共生。

经济和文化是共生的,是不可分离的。

三、商业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秦始皇时期,3000名童男童女出海、八仙过海是当年中国人在海洋中的一种文化,“龙文化”我看就是一种海洋文化,舞龙、东海龙王等。

公元98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海洋文化“妈祖”,史学家认为“妈祖”是中国由农耕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一个标志。

郑和下西洋就带着“妈祖”,内地很多地方有妈祖庙,桂林、遵义、云南、河南丹江口上游都有,“妈祖”是渔民的航海经商之神,商业到哪里,就把她带到哪里。

我们看记录片《大国崛起》的时候就看出来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就是因为海洋文化兴起,从西班牙开始,到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都鼓励老百姓海外扩张。

现在国际的游戏规则都是从那时候来的,无论海运也好、合同法、会计制度、专利法等等,都是从那里过来的。

但是我们中国没有参加这个历史过程,现在入世了,但是有的国家还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其原商业文化胡平:商业文化与城市文化7..不知不觉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曲折历程。

三十年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对此,人们已经谈了许多。

但我觉得,总结那些名噪一时、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终于在改革的大潮中翻了船的名人的教训,对于今天仍在改革的浪潮中弄潮的人们,意义同样重要。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几个名字是不应该被忘记的:曾经创造了“步鑫生神话”的步鑫生(他的改革措施使一个县级小小缝纫社在短时间里一跃成为全省第一流的专业衬衫厂,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回声》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曾经打造出“中国第一庄”———大邱庄的农民改革家禹作敏(他以“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和一系列不合常规的做法缔造了一段中国农村改革的“神话”,曾被评为全国当代最佳农民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92'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有曾经因为以“组装市场”理论创造了“空手套白狼”奇迹(以上千车皮的中国轻工业品换回了四架苏制T-154型飞机,成功地完成了中俄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因就是当代的海洋文化造就了资本主义,形成了现在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说落后要挨打的,什么落后?我看就是海洋文化落后了,从乾隆皇帝开始的,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不需要跟外国做生意,闭关锁国。

到顺治年代,八国联军就打进来了。

武汉租界1860年就有海关,海关就是海洋文化的标志,可我们比别人落后几百年。

我们现在要补上这个课,所以我们的商业文化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的企业卖品牌,四流的企业卖劳动力。

我们现在大搞加工,接受国际订单,如当前彩电加工,我们仅得到极少的加工费,这说明我们的海洋文化做得不够。

商业文化要参与国际竞争,不提高自己的商业文化水平,回报率就是很低。

跨国公司要走出去,双向推进对外开放,出去以后不仅要适应当地的文化,还要把国内的商业文化带出去,搞国际公关,参与制订国际游戏规则,把商业文化提高到国际水平,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做到“继承、融合、创新、超越”,将传统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商业精神与公民精神四川汶川地震许多感人事例说明: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中国公民的意识正在确立,武汉的“九头鸟”就是一个商业精神。

商业精神与公民精神两者如何融合,值得深入探讨。

过去我们不提公民社会,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其实公民社会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服务意识、公民意识是一致的。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是对的,执政为民即为民执政,民是主体,而官不是主体。

我认为理想中的公民社会是“天下为公,地上谋私”的社会。

“天下为公”应理解为“公平、公正、公开”,公民意识是公民参与公共利益、公共道德、公共事务、公共财政等都是公民社会应解决的;“地上谋私”是指家里的财产,按法律规定私人财产、私人利益、隐私权等等,法律都要保护;要在“地上”合理合法地“谋私”,而不是在“地下”谋私。

民营、私营经济称为“非公经济”我认为不合适,它有“公”的成分在里面,它有“公”的贡献在里面,有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