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一)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一)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一)
公共艺术(PublicArt)是一个外来语,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
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
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
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从狭义的
角度界定,另一类则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从狭义上讲,公共
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
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广
义的公共艺术包含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含前面提到的诸多艺术形式,
还包括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的表演艺术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涉及范围广泛,从形式上说,它有雕塑、摄影、广告影像、
壁画、表演、音乐、园艺、装饰等多种表现;从功能上说,它可以分
为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装饰型的公共艺术、休闲型的公共艺术、实用
型的公共艺术、游戏型的公共艺术以及庆典型的公共艺术;从空间布
局上看,它可以有立体和平面之分、室内和室外之别以及地景和空间
相对。从载体上说,它可以是硬性的,如雕塑、陶器、围栏,也可以
是软性的,如编制物、灯光、挂饰,还可以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的,
如照片、音乐、影像等存在形态。
公共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涵义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形
式的角度看,公共艺术与私人艺术和架上艺术有很大差别,这表现在,
一方面,它进入的是更为广泛的公共空间,不可能以私密的形式建构;
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性必须要面对公众,公众可以主动选
择美术馆、音乐厅中的艺术,但必须要面对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二是
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已进入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它所承载的社会
功能和文化精神,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能是随意与私人的。它不
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装饰和简单介入,而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
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
术化生存的需要。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
而存。
从发生学上讲,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
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
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
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
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
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
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
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
术活动推向高潮。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相对于人类的其他创造成果,城市的发展因为人们不断改变的需求而
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
程上,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
有的人文精神资源,而新兴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积淀,也逐渐沦为
环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无情破坏,
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与冷漠。正如查尔斯.摩尔在一次颁奖典礼上
所说的:“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
‘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正说明了城市的扩展已越来越
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越来越远离它
建设的初衷。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回
归。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
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
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
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
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
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
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
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
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
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
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
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
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
城市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
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学技术、
生活方式、哲学观点、审美取向、宗教信仰所有文化问题,城市也成
为当代人观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现自身的天地和舞台。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
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
公共艺术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的存在,有没有适当比例
的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已经成
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多寡和繁荣与否往
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样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的话,那么公共艺术
就是城市中的“点”,它们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展示着它们特有的语
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
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二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
在我国,公共艺术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公共艺术在城市
中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共领域的
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
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
目出现的。在20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
以北京为例,在1984年,北京就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
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
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
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
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
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80年代中后期,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开始注重与环境的互动
关系,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过速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
出现相关联。艺术家开始关注环境恶化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一
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以现实的城市环境问题为主线,自觉地把艺术设计
和环境理念相结合。正像一篇评论文章所说:“80年代现代意识的一个
重大发展,不是什么主义、运动,也不是什么风格、流派,而是环境
艺术与环境设计的普遍认同。”1]环境艺术的表现方式进一步打破了人
们对传统艺术观念的理解,它将构成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去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艺术家前瞻性地担负起艺术对环境、艺术
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