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作业及答案(精品文档)

高二语文作业及答案(精品文档)

高二语文作业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面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绯.闻(fěi)憧.憬(chōng)返璞.归真(pú)恬.不知耻(tián)B.顷.刻(qǐng)挫.折(cuò)相形见绌.(chù)远见卓.识(zhuó)C.炽.热(chì)挣.脱(zhèng)果实累累..(lěi)殚.精竭虑(dān)D.悄.然(qiǎo)包扎.(zā)推心置腹.(fǔ)宵衣旰.食(gàn)2.下面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偶尔劝戒稗官野史出奇制胜B.坍塌机杼嘎然而止贻人口实C.翔实缄默厉行节约额首称庆D.瘫痪文身既往不咎拾人牙慧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次登上银幕,又是扮演领袖角色,他真的是如履薄冰....一般,下了一番苦功夫,终于塑造出了一个极富个性化魅力的领袖形象。

B.如果我们有了缺点错误,就一定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C.《走西口》无论是在故事营造上,还是在危局的设计上,都在戏剧死点的构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可谓丝丝入扣....。

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任何一个认为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在社会中应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得靠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够把事情做成功。

B.在治疗上,首先要寻找引起腹胀的原发病,如果是因为腹水、腹腔肿物或肠麻痹所致,需进行针对性治疗,常能取得好的效果。

C.改善和保障民生,是近年来上海“两会”中最热门的议题之一。

今年人们希望在“两会”上听到更多惠民的新政策、新措施。

D.初步调查显示,夜间雨大路滑以及车速过快是造成这起重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

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5.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7.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三、现代文阅读乱世中的美神(节选)梁衡2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

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

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

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

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

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

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

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

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8.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答:9.如何理解“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 (6分) 10.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4分)3答:(1)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2)引用王维诗句的作用:11.文章是写李清照崇高人格的,写祥林嫂、杜十娘、秋瑾这些女性各有什么作用? (6分)郑樵的夹漈山黄文山几年不见,再见涵江,亲切中夹杂着几分疏陌。

这座有着浓郁水乡风味的千年古镇,变繁华了,城区扩大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触目可见。

在一帘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们来到宫河口。

当年繁闹的江南水街景象已全然不见,河口旁仅存的一列欧式红砖拱形骑楼,正寂寞而无奈地凝望着身下淤塞的河道。

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

社会的进程就是这样,我们正在得到些什么,同时也在丢弃些什么。

这种感觉不断困扰着我,直到我们走进一座山的怀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

这座山叫夹漈山。

普通地图册上没有它的标识,因为它太小了,如果把戴云山的群峰比做连绵起伏的海浪,夹漈山也许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簇浪花。

这个人叫郑樵,是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一位民间史学家。

他编撰的《通志》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

自来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因了郑樵,这座在地图上看不到名字的小山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郑樵也因了这座小山而被世人称为“夹漈先生”。

喧闹的城市在我们眼里渐渐远去,清明的山色,正沿着盘旋的道路尽情铺展。

这里已是戴云山脉的东段,处处林幽涧深,闲云悠游,野径明灭。

忽然感到生活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心也变得宁静起来。

在一片幽篁中,在一角翘檐下,恍惚中,夹漈先生似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九百多年前的这位读书人,憎恶官场黑暗,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却立下宏志,要读尽天下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