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近三年浙江卷命题与考情分析卷别题型分值考查内容类型考点理解评价2019浙江卷填空、简答6分《论语·宪问》《孟子·滕文公上》儒家经典√√2018浙江卷简答6分《论语·述而》《论语·泰伯》儒家经典√√2017浙江卷填空、简答6分《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儒家经典√√1.从选材来看:2019年、2018年、2017年古代文化经典阅读题材材料都出自儒家经典,材料内容较浅显。
备考2020,也要以儒家经典为主,适当兼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也可将“名家对《论语解读》注解文段”“诸子百家选段”等作为命题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材料间往往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或相互对立,异同互现。
考生必须储备一定的诸子百家的常识,答题时一定要理解到位,善于比较,工于鉴赏,还要学会结合现实社会来分析问题。
做到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2.从命题形式来看:2017年以前,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对《论语》的考查题型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且这两种题型具有固定化的趋势。
自2017年始分值增加1分,变为6分,体现出浙江卷对国学经典的重视。
考查目标依旧涉及识记、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赏析、评价、运用这几个方面,其中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是考查的重点,考查能力趋向综合,这一点,将在2020年的高考卷中延续下去。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的说法。
(2分)解析“夫子自道”是宾语前置句,“道”是“说”的意思,整体翻译就是“先生在说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个标准,而自己不能做到,很明显,这表现的是孔子的自谦精神。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解析孔子认为尧和舜是仁者,又说“仁者不忧”,即表明“仁者”道德修养高,凡事能通达面对,自然“不忧”;而孟子则强调尧、舜的帝王身份,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他们都是有忧愁的,因为他们要寻找出众的继承人,理应为天下“忧”。
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先生在说自己呢。
”(《论语·宪问》)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孟子·滕文公上》)练后思悟思考1:第1题你的正确率如何?思考2:第2题主观题的答案要点你是怎样从原文中概括提炼的?概括提炼要点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知能精要]主要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经典主要指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尤以儒家文化为重,兼顾道家、墨家、法家。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题表面上看只是给出一两个语段供你理解、分析和评价,其实,该语段背后反映的是诸子百家的思想。
如果说语段的思想内涵只是一个“点”,那么,这个“点”背后是这位思想家广阔而深厚的思想这个“面”。
因此,理解“点”,须有“面”的支撑,也就是说,考生必须要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具体表现有个全面而精准的把握。
一、孔子的“3大”主张(一)以“礼”“仁”为总则和核心的“德政”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所谓仁者,即“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为政首先需要繁庶人口,改善民生;然后施以教化,增强国力,他承认对人欲的合理满足是“求仁”的前提。
孔子认为执政者要“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尊重百姓的劳动,不浪费财物。
让百姓不失农时,各尽其力,各得其所。
居于上位的统治者能以“仁者”之心理国,以“仁爱之心”教化人民。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孔子主张恢复“礼”。
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他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不仁”视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
对失序之国,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正其位次。
孔子劝人“克己复礼”,把“复礼”看成是“归仁”的重要前提。
孔子认为君好礼则民亦好礼,人人以礼让为先,则国必治。
(二)为君正、为臣忠、为民信的“治世”追求孔子认为为政者首先要有正气。
“正”是为政的首要前提,为国者心端行正,严于律己,百姓会争相效行,不令得治。
为臣要“尽忠”,尽职尽责,奉公守法。
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
为臣还应恪尽职守,努力做事。
他认为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
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
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认为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
孔子还倡导“举贤才”“从善如流”,提出了君子崇尚的五种美德和排除的四种恶政。
五种美德为:“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种恶政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倡导德政,并非排斥法制刑罚,他认为法制刑罚能制止人民犯罪,但不能使他们产生犯罪可耻的惭愧心,教化则可以使人民知耻。
(三)孔子论伦理道德修养“仁”是孔子哲学中最高的德行。
孔子对于“仁”的标准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处理家庭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
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有真情实感。
不孝就是不仁。
孝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地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还提出了“忠恕”的道德规范,运用“恕”来行道。
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义”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一是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君臣之义”;二是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在义利观上,孔子是重义轻利的,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主张舍利求义。
孔子还主张“见义勇为”,在关键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孔子要求人们做到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举止要端庄严肃,为人要温厚和善。
在孔子看来,要做到端庄和善,而不巧言令色,就要以“礼”来加以约束。
二、孟子的“4大”主张(一)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
他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与社稷不能尽其职,就应该更置。
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因先尊贤”是孟子的重要政治主张。
“因先”,是指为政者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来治国;“尊贤”,是指为政者当尊重道德崇高的贤士。
因为行仁政不能单有善心善政,还必须有贤能俊杰,才能恰当地辅助君王,实行仁政。
养民、教民的“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同情和爱心,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制民恒产,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使民以时,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取民有制,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主张征收赋税应以适中适度为原则。
孟子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坚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冒险犯罪,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
教民:养民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教民则是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孟子认为教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民众进行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二)孟子“性善论”思想“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天性善良。
“性善论”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那就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的社会属性。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最后,“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舍生取义”这一向善的最高境界。
(三)孟子论修身“尽心知性”思想在孟子看来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
“尽心”,是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是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
“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
要实现“尽心知性”,就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功夫。
孟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大丈夫。
(四)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
孟子以培养具备“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为己任。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孟子要求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
教育方法,如果说孔子倡导的是“启发式”,那么孟子主张的就是“存养式”。
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后来之所以会变得邪恶,是因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
保存“良心”和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
三、墨子的“4大”思想(一)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二)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