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专题选讲课件
一、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 2.结绳说 《周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 以察。 郑玄《周易注》: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一、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 3.契刻说
契刻,也叫讯木,是在一根木棒上刻上各种花纹 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帮助记忆或传达命令。
《北史· 魏本纪》:魏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二>金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
彝器铭文”或“钟鼎彝器款识”。
特点:
第一,仍以象形为基础,图画色彩浓厚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二>金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
彝器铭文”或“钟鼎彝器款识”。
特点:
第二,字体肥大厚实,笔划粗壮圆润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五>楷书
楷书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又叫“真书”、“正书”。
楷书保存了隶书的偏旁系统和基本结构,取消了隶书的
波势笔法,笔画平直,字形方正,易于书写。
楷书始于汉末,成熟于魏晋,通行于南北朝。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钟繇《宣示表》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六>草书:形成于汉代,由隶书草化发展而成。分为章草、
<四>隶书:小篆的简便写法,相传为隶人们所用的字体,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特点:
①全面符号化,即完全抛开古文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变
成抽象的记号。
②笔画化,即把字形分解为若干基本笔画。从结构上说,
隶书字形趋于简约,不像古汉字那样繁复;从实用的观
点看,隶书便于学习,也便于书写,有很大的优越性。
四、汉字gt;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四,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四,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五,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也有近似“花芽”之类的符号: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 2.图画 从山东莒县陵阳河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距今四、五千年的 人类居住遗址中发现了几个陶符,可以看成是脱胎于图 画的原始汉字:
我们再看一些其他的图画文字:
三、汉字产生的时代和汉字体系的形成 汉字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如果把记号和图画看作
是原始文字,则距今已有5000――6000年的历史。
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①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时,在地域范围上,以现有的雄鸡
形为界。尽管北至蒙古,俄罗斯,南至越南,地跨欧亚,
曾经在元、清时一度属于中国,但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
时,并不将这些区域划归中国。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圆转、略带弧形,形体呈竖长方形,结构整齐、匀称,
偏旁写法、位置趋于定型。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四>隶书:小篆的简便写法,相传为隶人们所用的字体,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四>隶书:小篆的简便写法,相传为隶人们所用的字体,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举例:
→女 →木
→馬
→大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1.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是继承金文发
展而来的。因其著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又称籀文。
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
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
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
三是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文化”界说
3.“文”与“化”联用及其本义
《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文教化) 《说苑· 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文治教化)
形成汉字的源泉有两个:一个是由结绳和契刻演化而成
的记号体系;一个是包含了由图画形成的图腾族徽在内
的图画体系。 汉字体系的形成大概在宗法传位制国家建立的时期,即 夏代初期或中期,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一,同一个字写法不定
今草和狂草。
章草通行于汉魏,使用部分联绵笔,字与字之间不相牵 连,书写趋于简便,但仍然保留隶书的笔法和风格,用 挑法,有波势。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六>草书:形成于汉代,由隶书草化发展而成。分为章草、
今草和狂草。
今草成熟于东晋,字与字之间牵连相通,血脉不断,书 写更加简易快速,但不容易辨识。
中国文化专题选讲
马丽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mll-ls@
第一讲 绪论
★ 什么叫文化? ★ 什么叫中国文化? ★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 ★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一、“文化”界说
1.“文”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纹理、纹饰。 甲骨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左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 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 故仲子归于我。”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 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五,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五,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六,合体字不少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三,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三,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四,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一、“文化”界说
1.“文”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申义:文字、文章、典章制度、思想内容、修养品行。 象形文字:
《礼记·杂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文化”界说
2.“化”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变化、生成。 甲骨文: 《庄子· 逍遥游》:“北海有鱼,其名为鲲,化而 为鸟,其名曰鹏。” 《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引申义:教行迁善。如:潜移默化。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六,合体字不少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甲骨文: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又称“卜辞”。 特点: 第六,合体字不少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二>金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
彝器铭文”或“钟鼎彝器款识”。
<二>金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
彝器铭文”或“钟鼎彝器款识”。
特点:
第三,结构方整匀称,字体渐趋定型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三>篆书:大篆、小篆
1.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是继承金文发
展而来的。因其著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又称籀文。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三>篆书:大篆、小篆
古汉字(形象的表意汉字)
今汉字(符号的表意汉字)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逐步简化、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
第三讲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一、姓氏的起源
1.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姓”甲骨文: 《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 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 知其母,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 处,知母不知父。” 班固《白虎通义·姓名》:“姓者,生也!” 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女生为姓,故姓字多从女, 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嫪之类是也。”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东汉人张芝所创之今草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六>草书:形成于汉代,由隶书草化发展而成。分
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狂草出现在唐代,笔画联绵回绕,变化多端,书写放纵 不羁,个性十足,实用价值不大,几乎成为纯艺术化的 字体。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唐人张旭狂草图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文化”界说
4.“文化”与culture的区别
culture本义:种植、栽培。 引申义: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culture包括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 “文化”:文治教化,仅指精神层面。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 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