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海口高二检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A.天人合一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D.修、齐、治、平【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人我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A、C、D三项分别是天人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B项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2. 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
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道家学说【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3.(2010•泰安模拟)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B.君舟民水C.为政以德D.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材料中所悟出的“道理”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A、B、C都是体现了民本思想,D项则为君主专制辩护。
4.“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为各代人民所接受,也被统治者所采用。
5.(2010•莆田高二检测)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解析】选A。
本题考查辨析能力。
孔子主张的“仁”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希望统治者施政时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
6.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法护法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认为“民性”有“善质”,可见是主张民性本善的,而“立王以善之”是“天意”,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7.(2010•汕头高二检测)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选A。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汉代儒家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认为,君主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8.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的目的是()A.以法治国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C.独尊儒术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把握本质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是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
9.(2010•沈阳高二检测) 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而采取措施有提倡兴办儒学、重用儒者,②③④都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
10.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十百年绝侍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解析】选C。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
元朝时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明朝时继承了这一趋势,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11.(2010•长春高二检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C.强调要有强烈社会责任心D.官扬追求自由的生活【解析】选C。
本题考查辨析问题的能力。
朱熹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道教主张无为而治。
这是其最大不同之处。
12.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①佛教②道教③墨家④儒家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分别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内容。
13.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四德”指“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手艺)”。
且中国古代对妇女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头抱着走”之说,这些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妇女一定要德才兼备B.妇女地位低下C.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D.妇女没有人身自由【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事件本质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这些封建思想的“本质”,本题的四个选项都能反映题干的意思,但最能体现题干本质的是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
1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徙。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这与心学观点相吻合。
15.(2010•大连模拟)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附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工具,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
16.下列提到的历史现象或文学故事中,李贽应该持反对意见的是()A.木兰从军B.梁祝化蝶C.“至圣”孔子D.商鞅变法【解析】选C。
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李贽是明朝进步思想家,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因此明显选择反对“至圣”孔子。
17.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由材料“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知反对专制独裁。
18.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A.重视农业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工商皆本【解析】选C。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项。
19.(2010•潍坊高二检测)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选A。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学“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只注重内心修养,不关注社会实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危机。
王阳明不倡导“经世致用”,也没有受西方影响,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摈弃孔孟儒学。
20.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解析】选C。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西周时期的“封建”-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
故C项符合要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10•盐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请回答:(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4分)(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