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松江有轨电车培训试题

上海松江有轨电车培训试题

.'. 松江有轨电车轨道培训题一、填空题(50题)。

1、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适量弹性,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快速运行和乘客舒适。

2、轨道结构应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

3、正线钢轨接头应采用对接接头。

4、轨距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内递减,无缓和曲线时,在直线地段递减。

递减率不宜大于2‰,困难地段不宜大于3‰。

5、隧道内及隧道外U形结构的整体道床地段轨道曲线超高,宜采用外轨抬高超高值的一半、内轨降低超高值的一半设置。

6、超高顺坡率不宜大于2‰,困难地段不宜大于3‰。

7、高架桥上无缝线路应在适当位置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

8、矩形隧道内混凝土整体道床结构高度为560mm。

9、基底凿毛的标准:使用空压机凿毛,孔深度不少于5~10mm、间距不大于150mm,呈梅花状。

10、单线马蹄形隧道内混凝土整体道床结构高度为不小于650mm。

11、单线圆形隧道内混凝土整体道床结构高度为不小于740mm。

12、高架桥上整体道床结构高度为500~520mm。

13、适用于各种土含水率的检测方法是烘干法。

14、地面线碎石道床结构高度为820~1000mm。

15、浮置板轨道结构高度为750~900mm。

16、项目经理部要在进场后20天之内完成总体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17、扣件结构应力简单,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扣压力、适量的弹性和轨距、水平调整量和良好的绝缘、防腐蚀性能。

18、轨枕与轨枕安装距离允许偏差为±10mm。

19、长度大于100m的隧道内和隧道外U形结构地段及高架桥和大于50m的单体桥地段,宜采用短枕式或长枕式整体道床。

20、地面正线宜采用混凝土枕碎石道床。

21、无缝线路渣肩应在碎石道渣上堆高150mm,堆高道渣的坡度为1:1.75。

22、交叉渡线的线间距应按5m、5.3m、5.5m和6.5m设计。

23、无缝线路长轨条及缓冲区钢轨的联结应采用接头夹板和高强度螺栓。

24、在半径小于400m的地段铺设无缝线路时,应采用措施增大道床横向阻力,并进行特殊设计。

25、基地钢轨焊接应采用接触焊,工地钢轨焊接应优先采用接触焊,道岔内及两端与区间线路的钢轨锁定焊可采用铝热焊。

26、水准仪由望远镜、水准器和基座三部分构成。

27、铝热焊焊缝距轨枕边缘不得小于100mm。

28、跨区间无缝线路和区间无缝线路,相邻单元轨节之间的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5℃。

29、隧道内距隧道口200m范围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宜与两端区间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一致。

30、长轨条可由若干单元轨节组成。

区间单元轨节长度宜为1000~2000m,最短不应小于200m。

31、单元轨节始、终端左右钢轨接头相错量不应大于100mm。

32、监控量测方案经审批后方可实施;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实施监控量测时,应设专人负责管理。

33、简支梁桥宜将无缝线路固定区设在桥上。

大跨度连续梁桥应根据计算布置钢轨伸缩调节器。

34、轨道状态调整方法:先调水平,后调轨距、先调基标部位,后调基标之间,先粗后精,反复调整。

经过精调后,其精度必须符合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精度要求。

35、根据环境保护对沿线不同地段的减振、降噪要求,轨道应采用相应的减振轨道结构。

36、不同类型的钢轨应采用异型钢轨连接。

37、项目部管理人员按照相应标准规范对现场施工进行指导、检查,作业人员按照相应标准规范进行现场施工作业整改。

38、道床与结构地板或桥面联结应采取加强措施,直线地段轨下部分混凝土道床厚度不宜小于130mm,曲线地段轨下部分混凝土道床厚度不宜小于110mm。

39、整体道床宜设置伸缩缝,隧道内宜每隔12.5m、U形结构地段和高架桥上宜每隔6m设置一个。

40、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应与线路坡度一致,线路平坡地段,排水沟纵向坡度不宜小于2‰。

41、护轨头部外侧至辙岔心作用边的距离为1391mm,至翼轨作用边的距离为1348mm。

42、整体道床应设铺轨基标,基标宜设在排水沟内,并宜每隔15~24m保留一个供维修用的永久基标。

43、道床面应低于轨枕承轨面30~40mm,道床面横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3‰。

44、正线上道岔的钢轨类型应与正线的钢轨类型一致。

45、工程隧道主体结构主要有圆形、马蹄形、矩形三种形式。

46、工程项目实施分级管理。

二级公司是工程项目管理的管控层。

47、项目合同管理职责分工工程部是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责部门48、钢筋焊接单面焊长度是 10倍钢筋直径。

49、项目部根据合同、施工调查报告和公司管理交底及时组织有关人员研究编制《项目管理策划书》,.'.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执行。

50、前期策划工作中,管理交底是公司层面企业发展部主责。

二、单选题(50题)1、轨道是由钢轨、配件、(A )、扣件、道岔、道床等组成。

A 、轨枕B 、胶垫C 、螺栓D 、弹条 2、轨道标准轨距为(A )mm 。

A 、1435B 、1440C 、1445D 、1450 3、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C )、耐久性和适量弹性,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快速运行和乘客舒适。

A 、舒适型B 、快速性C 、稳定性D 、安全性 4、全线轨道结构宜(A )型式,采用通用的零部件,同时,应外观整齐、施工和维修工作量少且方便。

A 、统一B 、分散C 、不同D 、一样 5、根据环境保护对沿线不同地段的(A )、降噪要求,轨道应采用相应的减振轨道结构。

A 、减振 B 、类型 C 、道床 D 、隧道 6、轨道结构应具有良好的(D )以减少杂散电流。

A 、美观性B 、整齐型C 、舒适性D 、绝缘性 7、正线及辅助线钢轨依据近、远期客流量,并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宜采用60kg/m,也可采用50kg/m 钢轨。

车场线宜采用(B )钢轨。

A 、槽型轨B 、50kg/mC 、60kg/mD 、异型轨 8、辅助线和车场线半等于及小于200m 的曲线地段钢轨接头应采用错接接头,错接距离不应小于(C )。

A 、1m B 、2m C 、3m D 、4m 9、不同类型的钢轨应采用(A )钢轨连接。

A 、异型轨B 、50kg/mC 、60kg/mD 、70kg/m 10、正线和辅助线钢轨接头螺栓和螺母的强度等级应分别采用(C )级和10级。

A 、10级B 、11级C 、10.9级D 、11.9级 11、站线轨道钢轨接头螺栓宜采用(C )高强度接头螺栓,螺母应采用10级高强度螺母,垫圈宜采用高强度平垫圈。

A 、10级B 、11级C 、10.9级D 、11.9级 12、次重型及以上轨道的绝缘接头宜采用(C )。

A 、常规接头B 、冻结接头C 、胶接绝缘接头D 、绝缘接头13、曲线半径大于等于300m 小于350m ,轨距加宽值为5mm ,当曲线半径小于300m 时,轨距加宽值为(D)。

A 、0mmB 、5mmC 、10mmD 、15mm 14、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上的钢轨,应设置1/40或1/30的轨底坡,但在无轨底坡的两道岔间不足(C )的地段不应设置轨底坡。

A 、30mB 、40mC 、50mD 、60m 15、钢轨的轨底坡宜采用(D )。

A 、1:10B 、1:20C 、1:30D 、1:40 16、曲线的最大超高宜为120mm ,当设置的超高值不足时,一般有可允许有不大于(C )mm 的欠超高。

A 、41mm B 、51mm C 、61mm D 、71mm 17、曲线外轨最大超高不应大于150mm ,单线铁路上下行行车速度相差悬殊时,不应超过(C )。

A 、60mm B 、120mm C 、125mm D 、130mm 18、长度大于100m 的隧道和隧道外U 型结构地段及高架桥和大于50m 的单体桥地段,宜采用短轨枕式或(B )整体道床。

A 、无枕式B 、长枕式C 、预制浮置板D 、钢弹簧浮置板 19、道床面低于轨枕承轨面30mm-40mm ,道床面横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C )。

A 、1%B 、2%C 、3%D 、4% 20、若两组都为左开单开道岔,道岔之间插入短轨,则正线一般地段短轨长度应不小于(C )。

A 、10m B 、12m C 、12.5m D 、6.25m 21、轨道板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小于(D )。

A 、C30B 、C40C 、C50D 、C60 22、轨道标准轨距为1435mm ,轨距通过(B )量取。

A 、轨顶B 、轨顶下14mmC 、轨顶下16mmD 、轨顶下18mm 23、缓冲区宜设置(B )对同类型钢轨。

A 、0B 、2-4C 、4-6D 、6-8 24、单元轨节始、终端左右钢轨接头相错量不应大于(C )。

A 、80mmB 、90mmC 、100mmD 、110mm 25、绝缘接头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胶结绝缘接头技术条件》(TB/T2975)的规定。

胶结绝缘钢轨长度不宜小于(C )。

A 、6.25mB 、6.5mC 、12.5mD 、25m 26、跨区间无缝线路、区间无缝线路按单元轨节等距离设置位移观测桩,桩间距离不宜大于(D )。

.'.A 、200mB 、300mC 、400mD 、500m 27、跨区间无缝线路每组道岔应设置(A )对位移观测桩,在道岔前、道岔后、限位器、距离道岔前后50m 处各设1对位移观测桩。

A 、5B 、6C 、7D 、8 28、跨区间无缝线路、区间无缝线路及普通无缝线路应在长轨条起、始点,距长轨条起始点(B )位置各设1对位移观测桩。

A 、50mB 、100mC 、150mD 、200m 29、普通无缝线路轨条长度不大于1200m 时,应设置(A )观测桩。

A 、5对B 、6对C 、7对D 、8对 30、长大隧道的隧道口,特大、大桥两端,钢轨伸缩调节器基本轨接头处和距离基本轨接头(B )处应增设位移观测桩。

A 、50-100mB 、100-150mC 、150-200mD 、200-250m 31、有缝线路轨道钢轨接头应采用相对式。

曲线地段外股应使用标准长度钢轨,内股应使用厂制缩短轨调整钢轨接头位置。

两股钢轨接头相对偏差直线不应大于(D ),曲线不应大于(D )加缩短量的一半。

A 、10mmB 、20mmC 、30mmD 、40mm 32、有缝线路轨道设计时钢轨接头轨缝宜按(A )取值。

A 、8mmB 、10mmC 、15mmD 、20mm 33、轨缝应均匀设置,每千米轨缝总误差:25m 钢轨地段不得大于±80mm ;12.5m 钢轨地段不得大于±160mm 。

钢轨绝缘接头轨缝不得小于(B )。

A 、4mmB 、6mmC 、8mmD 、10mm 34、采用不同类型钢轨铺设有缝线路时,同一类型钢轨设计长度不宜小于(B )。

A 、100mB 、200mC 、300mD 、400m 35、有缝线路正线(不含站内正线)轨道,应设置爬行观测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