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发展学》 第七章 贫困与发展ppt课件

《普通发展学》 第七章 贫困与发展ppt课件

.
我国的官方贫困线
.
我国的官方贫困线
.
我国的贫困县
.
• 和贫困线相关的几个概念
– 贫困发生率 是用来计算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忽略了贫困密度以及贫
困人口低于贫困线的程度,不考虑与贫困的距离,对收入变化反 应不敏感; Ph=q/N(q贫困线以下人口数,N特定区域总人口)
– 贫困深度指数 有时也被称为贫困缺口,是用来计算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贫困则被理解为:“ 穷人生活在没有最基本的行动与选择的自由的境况中,而这种自由是 使他们生活改善理所当然应具备的。通常他们缺少必要的食品和住房 、教育和医疗,以便使他们能过上所有人都向往的那种生活。面对疾 病、经济混乱和自然灾害他们十分脆弱。同时他们经常遭受国家和社 会的不公正对待,在涉及决定他们生活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发言权”。
.
贫困的内涵
1)收入不足 2)资源不足 3)能力缺乏 4)脆弱性
贫困的特征
1)缺乏性: 贫困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缺乏物质 和服务,直接有效需求不足;
2)相对性: 不同社会的贫困标准是不同的; 3)综合性: 贫困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 权利、能力、社会设置等多方面
.
贫困
定义: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基本需
.
例如
.
(三)参与式贫困评价
• 它不倾向于设定一个固定的指标体系,而倾向于采用一 种更开放的、易于贫困人口所接受的方式和指标,来展示 和反映他们亲身体会的真实的贫困的各个方面。
• 参与式贫困评价的的具体操作方法
• 1.评价对象: • 贫困人口和社会边缘人口,如妇女、老人、儿童、少数
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一 贫困的概念
(一)贫困概念演变 朗特里1899年提出了“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
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1979年,汤森提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
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 谓贫困的”
1981年,阿马蒂亚森看来,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或享有 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和真正含义是由于贫困人口获取收入的能力受 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低收入是导致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丧失的 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 失灵、社会歧视等都是造成人们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
(二)参与式贫困指数
• 内涵:选择若干个能够综合反映贫困特征的指标,进 行数据调查、赋值、分配权重,根据特定的计算公式 得到能够说明调查对象贫困程度的数值。
• 重要性:改变了传统贫困测量中自上而下的方式,让 贫困群体自己参与到贫困的测量过程中,贫困群体的 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尊重和实现。
.
参与式贫困指数的计算步骤: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 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 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条件:①确定相对贫困要与其他社会成员比较 ②其是一个动态概念,标准随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其反映的是社会不同成员间的差距和不平等 ④其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一是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实际食品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
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即每人每天热量2100大卡) 所需的最低食物支出(即食物贫困线);
二是根据回归方法计算收入正好等于食物贫困线的人口
的非食品支出,把这部分非食品作为非食物贫困线;
三是把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相加作为绝对贫困标
准。
.
– 1997年重新使用此方法进行了测算,其他年份根据农 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更新。
之间的距离,该指数虽然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变化反应敏感,但对 贫困人口数量变化不敏感 Pi=(Pl-Ia)/Pl(Pl为贫困线,Ia为贫困线以下人口的平均收入)
– 森指数 用公式表示为:P=H·[I+(1-I)·G]。 P 是贫困指数,H 表示贫困人口的百分比,G 是贫困人口的
基尼系数,I 是贫困人口收入差距的总和(即贫困人口的收入距贫 困线的差距的总和)除以贫困线
求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缺乏基本的 发展能力和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排斥 的边缘状态,在面临风社会现象
.
(二)贫困的类型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 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
条件:①贫困线位于仅能满足生活的需要 ②贫困者的消费计算和他们的生活模式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 ③概念不与社会整体收入发展水平相关,只作客观的衡量比较
– 健康:疾病及其控制、人均寿命、营养、生育观念和 妇女生育保健、医疗与保健门槛(医护人员数量与质 量,医院和诊所的数量、质量与远近,病床数,医疗 与护理费用等);
.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贫困被认为是“缺少达 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这里所谓的“最低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 的收入和人均的支出,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如医疗卫 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产资源的获得情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能力贫困 的概念,能力贫困是指缺乏在教育、医疗和营养三个基本的人类发展 方面的能力;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能力贫困概念扩展到人 类贫困,人类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 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
.
(二)贫困的类型
3、根本性贫困、诱发性贫困和意外灾难性贫困
从引发贫困的原因上区分
根本性贫困是指资源短缺引起的贫困。
诱发性贫困是指由一种严重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引起的,这种 制度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口受到剥削;
意外灾难性贫困是指由于一时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 引发的贫困。
.
(二)贫困的类型
4、初级贫困和次级贫困
– 我国确定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的方法是与国际接轨的, 但根据此方法确定的我国农村绝对贫困标准在国际上 被称为低贫困线,仅仅是指能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等 最基本支出。收入水平在这一标准周围的农户仍难以 解决发展的问题。
– 因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国家 扶贫规划需要制定了低收入人口标准,基本方法是在 上述食物贫困线的基础上,按低收入人口生活消费支 出中的60%应是食物支出的比例计算的。
.
(三)贫困研究的不同学派
空想社会主义 古典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社会学和人类学 发展实践
.
空想社会主义
.
古典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
制度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
社会学和人类学
.
发展实践
.
总结
从古典经济学家使用财富的多寡、发展经济学者使用资本不足、 福利经济学家使用福利缺乏和不足到社会学者和发展实践者从贫 困群体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等非经济因素来分析和考察贫困产生的 原因
.
• 2.参与式贫困评价的内容
– 经济:家庭财产、收入来源、人均收入、食物安全、 家庭支出;
– 社会/政治:参加选举与被选举、意见表达、社会交往、 组织情况;
– 文化教育:文盲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受教育程度、 知识和技能、儿童入学率、入学门槛(包括学费、学 校远近、师资情况和学习设施等)、培训与职业培训 等;
持续性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摆脱其贫困地 位的一种情形。
.
(二)贫困的类型
6、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
从贫困认定和测量的角度来区分
公开贫困是指一种比较容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 隐蔽贫困是指难以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
.
(二)贫困的类型
7、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
对贫困的成因进行区分
制度性(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 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 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
道路至少能通机动三轮车的自然村的比例, 以百分比计 全年因病不能从事生产性劳动三个月以上的 女性劳动力占全村女性劳动力的比例 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中不能上学的 儿童的比例,以百分比计
.
2.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一步:对各类指标的权重进行测定 第二步:对每类指标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测定
3.指标标准化处理
英国社会学家朗特里提出
初级贫困实际上相当于绝对贫困,不过它更强调贫困的客观 性,也就是生存资源的绝对缺乏。
次级贫困更强调导致贫困的主观因素。朗特里认为次级贫困 是由于不当的消费行为所导致的
.
(二)贫困的类型
5、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
从贫困状况持续的时间上进行区分
个人或家庭由于意外损失、失业、特定时期内供养人口 过多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导致收入的下降或开销的增加, 从而有可能使其生活水平下降,陷于贫困,但是随着相应 条件的改善和风险的消失,个人或家庭又会很快摆脱困境, 过上正常的生活,这种在特定时期内陷于贫困的状况可以 看做是过渡性贫困。
从关注贫困群体的“缺乏”和“不足”到肯定其也同样拥有“资 产”和“能力”,
从宏观的讨论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状态到微观到社区、农户甚至 个体层面观察贫困者的行动,
从以将贫困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到鼓励贫困者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
.
二 贫困的测量
主要方法 货币法 指数法 参与式贫困评价法
.
货币法:贫困线法
第七章 贫困与发展
贫困的概念与测量 贫困与发展相关理论 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实践 城市贫困
.
贫困与发展
一组数据
2005年,全球贫困人口数量为14亿(世界银行 ,2008年),占全球总人口的22%左右 2013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为1.28亿,约占中 国人口的10%
.
一组图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