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把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相比较,会发现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些特点,比如感情真挚,情节单纯,风格粗犷,语言简朴,通俗易懂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特征。

其中,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

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基本特征。

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

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

到今天为止,人类之间的社会交际还是以口头语言作为最常用的工具。

口头语言有很多优越性。

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

尚未学习文字的幼儿,未能学习的文盲,都可以欣赏民间的口头文学。

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而文字阅读需要占用眼睛,很多场合不适应。

农民一边赶牛耕地,一边唱歌。

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

第四,口头表达有时候是非正式的,由于不留痕迹,影响小,可以获得比书面表达更大的自由。

叶梦得(1077-1148)《避暑录话》记载,苏东坡喜欢听鬼故事。

请朋友讲。

但那个朋友觉得鬼是虚无的,不适合讲。

苏东坡说:‘姑妄言之,故妄听之。

’”口头讲一下,无所谓。

今天,我们可以听到很多政治笑话,讲也无所谓。

可是,政府不许我们公开出版。

二、集体性作家文学是署名的,作家个人享有著作权,其他人不得抄袭,未经允许也不许改编。

而民间文学作品是不署名的(不是匿名),没有个人享有著作权,民众集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它,进行再创作。

因此,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文学。

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集体性保证了民间文学在民众中间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传播。

集体性越强的作品,其重要性越高,越能代表该民众集团的精神面貌。

像汉族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和白蛇传,经历了无数人的再创作,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成为汉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

其中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变异性即指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讲述的时候,都会出现变化。

一种不同的讲法,就是该作品的一个异文或者叫版本1。

变异性的表现是很复杂多样的。

散文叙事方面,在基本情节、主要语言方面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而主人公姓名、故事时间、地点都可能变化。

变异也包括作品形式的变化。

从散文改为韵文,从一种韵文改为另外一种韵文,或从韵文改为散文。

例如孟姜女传说变成唱本、宝卷,变成长歌《孟姜女寻夫》等等。

四、传承性民间文学作品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异的;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代传承。

这些代表着民间文学传统的诸因素,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口头创作的手法和格式上,这些手法和格式,能够延续数百年,乃至千年。

歌谣的起兴手法,从《诗经》一直到现在。

以上就是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从对这些特征的分析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对民间文学的当代应用价值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

一、民间文学在人类文化建构中的价值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关注和珍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各社区、各族群或个体世代相承的、尤其是口传心授的各种文化表达、民俗生活、本土知识和传统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技艺、象征、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

民族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的建构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可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存人类的创造力。

而民间文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间文学对人类文化的建构有重要作用。

二、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1)作为表达方式:1 民歌可以用来表达情感,谚语、故事、神话和传说等用来表达思想、经验和理想等。

如《康定情歌》,优美之极。

《花名歌》、《药名歌》等等 2传达百姓对时事政治的意见的歌谣。

最早的就是《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

(2)作为交际手段:在一些交际场合,如欢迎客人唱迎宾歌,喝酒时唱劝酒歌等,都是体现了民间文学的交际作用。

2、民间文学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劳动号子是各种重体力集体劳动所必须的。

抬树干、打夯、撑船、拉纤都需要。

举例:土族《打夯歌》。

计量劳动量的歌谣,解放前北京西郊门头沟一带矿山的《水工歌》3、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如笑话“指南针在路上走,走着走着,突然说:‘我怎么找不着北呀。

’”龟兔赛跑等笑话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处,帮助制造轻松轻松快乐的气氛。

还有如绕口令、颠倒歌、宝塔歌等语言游戏。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光盘等载体欣赏到民间文学作品。

如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搬到荧屏中,某些地方刻录山歌光盘销售,网络上的动画制作等。

4.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1)民间文学是一种口传的知识体系。

实际上,口传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运转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品德教育:热爱劳动、团结、对爱情坚贞等。

法制教育:传统的石牌、款词等。

传统道德教育,对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影响。

历史教育的工具如:帝王将相、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故事、三、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民间文学随着时代变迁,成为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在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1.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现实和理想相结合,寓教于乐、讲唱与生活实用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丰富文艺学理论。

比如:在现代社会的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过程中,神话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对文艺体裁、形式研究的拓展,艺术品类的形成,有独特价值。

关于音乐发明的神话凸显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特点。

女娲发明了笙、簧。

伏羲发明了瑟,并制作了《驾辩》、《伏来》等乐曲。

神农发明中国古典乐器之最高代表——琴,用来通神灵,去邪欲。

同时,从文学立场看,神话的各种叙述要素(人物、情节)都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在人物方面,作为神话中心的神灵尽管可以采取人形、兽形,或半人半兽,但是都是人格化的,具有类似人类的情感特征,这些特征是推动其行动的基本动力。

3.原始口头文学是后来一切文学的总源头,影响文人文学发展,有文艺史价值。

如: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等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都把神话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加以关注,并创造了各种学说解释神话、研究神话四、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民间文学也记载着民众生活的历史,值得许多学科开发和利用。

1、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它所包含的许多历史资料,特别是史前资料,以及各个时期部分民众的生活文化资料,是文献记载中所缺少的,这对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有参考价值。

如:写实故事表现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口头散文叙事。

神话既是原始初民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信仰体系。

常见的有长工地主故事、爱情婚姻故事、巧女故事、奇巧婚配故事、恶婆婆故事、交友故事等。

神话的内容表达了人类试图探索世界、解释世界、征服世界的愿望,也表达了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论证与肯定。

神话的本质是和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

探求神话的性质,必须回到神话发生时代的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大背景,把神话放在原来的文化背景之上才能深入展开。

2、民间文学记载着民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位人文学科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

如:葬礼仪式。

湖北武当山区“打待尸”,要唱一夜到五夜。

其他仪式,如建房上梁、喜迁新居、迎客祝酒、节日祭祀、巫术仪式等都有。

再如,随着人口流动,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往,人们开始用口头文学评价其他地区的人。

四川人说:“四川的雨伞好,撑开来大合起来小,下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

”湖北人说:“四川的姑娘好,上边大下边小,夜里用的多,白天用得少。

”3、民间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是口头语言的真实体现,所以民间文学作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如:陕北民歌可以体现当地的方言特色。

4.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经验和知识传承的宝库,是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总结和认识、也有劳动技能,生产技能的积淀,因而它是我国民间知识的数据库。

例如河北省景县的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

神话还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

远古时代人类的科学知识尚未完善,不足以科学地解释世界和人生。

于是,古人把众神作为打开世界和人类生活之谜的钥匙,用想象的神灵意志和行为作为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手段,从而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还有如,关于自然风光、历史名人、土特产品和民俗,都有传说解释、赞美。

比如:“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