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

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

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篇一: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功能价值实用价值文学的产生源于劳动,民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劳动息息相关。

由于民间文学是民众在劳动、生活中自发创造的,因而它的首要价值是实用价值。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产劳动的工具、生活和历史的教科书,也是驱散疲劳的娱乐工具。

我们分别论述。

(一)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这个作用自原始社会以来,直到如今始终存在。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种“举重劝力”的作用在各种劳动号子、夯歌、拉纤歌种保留自今。

藏族有一种“打阿尕”的调子,是很多人一起捶打混凝土时所唱的歌曲,如果节奏不统一,打出的地板和屋顶就不平了。

在劳动中人们是离不开歌声的,劳动号子虽然还只是最简单的民歌,但已起到了集体劳动组织者的作用,发挥了它的一定威力。

一些抬不起动的重物,因为有了号子,大家能一齐用力,竟可以抬起来了,对于原始人来说,这真是创造了奇迹,因此,他们就把这种语言的奇妙作用神圣化,认为最会唱歌的人是神派下来的。

在希腊神话中,传说太阳神阿波罗弹起琴来,使石头跳舞,对特洛亚城的建造起了巨大的作用。

2.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

神话、咒语和某些歌谣、曲艺等不少作品都是企图用语言艺术的力量来征服自然,这是原始初民“巫术观念”的遗留。

原始初民认为词与物,“表象者”与“被表象者”是完全等价的,所以一些表示欲望的辞句,一经说出,便算达到目的。

这就就所谓的巫术中的“词语魔力”。

这种文化传统因其是最早产生的,因而也是最顽强的文化传统。

即使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也依然大量存在着将词语作为替代客观物或客观事实的潜意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祝愿之辞就是原始巫术观念的遗留。

人类文学发生的第一形态便是巫术咒语歌,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在民间文学这一块。

在陕北,春天播种之前,农民们常常请说书艺人来家唱一段“黄牛书”、“丰收乐”,保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

这种现象只是一种原始的“巫术观念”的遗留,并不是迷信,它表现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控制的欲望而不是服从。

3.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

在劳动时唱歌,不只以统一节奏,而且还能鼓舞干劲,提高劳动效率。

正如一首青浦田歌所唱:“山歌一唱,眼清目亮。

唱得精神,干得起劲。

”山歌对于人们劳动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在集体干活时“听到口号鼓动,肩上担子轻松。

”,“山歌记得牢,干活有目标”,这都是民众对民歌的估价。

关于民间文学的这种作用,也有许多美妙的传说。

例如传说刘三姐是山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一个最好的劳动能手,她曾经和外地插秧能手比赛,由于她山歌唱的好,结果取得了胜利。

据说,她只要在秧田四周插上一圈秧苗,再唱唱山歌,霎时间一块块田里就长满了秧苗了。

这个传说的浪漫主义夸张是很明显的。

但是它反映了一个现实情况,即干活时唱起歌来就可以忘了疲劳,不觉时间的长久,很快完成了任务。

就象一首江苏民歌所唱:“天要下雨北风狂,鸡要啼来扑翅膀。

船要快来双枝橹,人要出力开口唱。

” 4.总结生产劳动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

这是民间文学实用价值的重要一方面。

谚语,特别是农谚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口头技术课本。

至于从神话到故事和寓言中所总结的劳动经验,更是古往今来流传不绝的。

虽然它们采取了曲折的形式。

农谚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方面不,有关农时节令的、关于气象的。

在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从选种、播种到耕地施肥、锄草、灌溉、收割等技术经验都有无数谚语来反映。

如关于田间管理的“锄头自带三分水,多锄抗旱苗发肥。

”关于农业收获的“见蔓不见瓜,必定拿车拉。

见瓜不见蔓,只能挑几担。

” 在对答性山歌——“盘歌”和“对花”中,也有很多是关于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的。

如《刘三姐》歌剧中曾经引用过的一首就包含着不少农业知识:什么结籽高又高哎?什么结籽半中腰哎?什么结籽成双对呀?什么结籽棒棒敲哎?神话寓言中有不少作品是劳动知识的艺术概括。

神的形象多是按劳动能手的形象创造的,如后羿就是善射的打猎能手。

(二)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民间文学作品是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有着教育和娱乐的作用,它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也是娱乐的工具。

第一,人民运用民间文学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它对于我国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影响。

在民间儿歌、童话中就进行着热爱劳动、勇敢、谦虚等道德教育,像《龟兔赛跑》、《小红帽》等等作品,从小就给儿童以很形象的感染。

可以说人们生来最先接受的一段教育就是民间文学的教育。

许多民间笑话、语言、谚语,都是从正面和反面来进行思想方法的教育的,对启发人们的智慧有良好的作用。

比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寓言,以生动的形象教育人们要克服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第二,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

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是靠口头文学来记载的。

如今在很多民族中,还流传着远古时代传下来的史诗、传说和歌谣,他们没有文字,民间歌手就是老师,民间文学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媒介。

如苗族古歌共有十多首,从开天辟地唱到人类起源,又讲到“跋山涉水”的民族迁徙,内容十分丰富。

白族的“打歌”、彝族的一支阿细人的“阿细的先基”、彝族史诗“梅葛”等等都是远古流传至今的“口头历史课本”。

第三,民间文学是人们最熟悉最喜爱的文艺形式,是最普及最方便的娱乐工具,它能使劳动人民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

正如安徽民歌所唱:“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上借忧愁。

三天不把山歌唱,三岁孩儿白了头。

” 在西藏我们看到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回来后吃了饭又去歌舞,有时一直唱到深夜,得到了愉快,恢复了体力,他们说:“歌能养人。

”【篇二: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所属栏目:摘要:关于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历年的研究论文数目相当可观,这说明人们早就注意到了民间文学中蕴含的巨大的美学价值,并曾在一定时期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文拟从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方面对其审美价值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语言魅力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

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

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

”程麻教授认为“审美价值是文学其他价值因素的总体心理效应”。

李德顺教授也说:“审美价值,是人们的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精神价值,指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

”述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

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本文拟从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方面对其审美价值作一些探索。

一、口耳相传的独特性民间文学是一种草根文化,最初是由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民众创作的,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一样用笔、录音机或电脑等设备来存储知识,甚至有的民族连自己的文字都还没有,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

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

钟敬文先生说:“只有形式短小,记得住,讲得出,用得上,才便于创作,便于接受和使用。

”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有一首蒙古族《牧歌》唱道:“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这酋歌谣不到四十个字,却准确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鲜明地体现了简洁明快的语言特色。

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

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

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

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众人是圣人”仅五个字就说明了人多主意多的道理;“没有乡下泥腿,哪有城里油嘴”两句话就把城乡之间的紧密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种言短意深的谚语俯拾皆是,简洁凝练的语言特色相当突出。

在谈到民间故事的讲述时,李慧芳教授说:“优秀的民间故事家大都有这种惊人的本领:他只需用三言两语,就能很快的激活听众的情绪,调动他们的经验积累,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让人产生绘影、绘神、悦心、悦意的感受。

”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民间故事家不可能信手拈来:没有简洁精炼的语言,就不可能达到“绘影”、“绘神”、“悦心”、“悦意”的效果。

高尔基说:民间文学“能很好的教我们用字节省、语言简练和形象性”是很有道理的。

二、未经雕琢粉饰,朴实无华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凿粉饰,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彝族民歌《我有大石岩》唱道:“你永仁县的衙门大,我永远不下坝;假若你要开兵来,我有大石岩;你的子弹比我多,我有乱石窝。

”这首歌完全是民间大白话,显得非常朴素。

傣族的民间叙事诗《娥并与桑洛》在写景多昂时说:“景多昂四面都是高山,泉水在山间流淌,竹楼成排成行,楼角指着星星和月亮。

”诗中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词藻,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不雕凿,不堆砌,显得平淡自然,清新恬美。

另一首《线秀》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你离开我们了,好比池塘里没有鱼,好比草地上没有露水”,“一颗星星照不亮地上的路,一粒种子不会使田野变绿”。

《线秀》中的这些语言,完全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乡音口语,非常具有亲切感,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李广田先生在谈到《线秀》的艺术特色时说:“就是朴素的美,或美的朴素。

”傣族的其他叙事诗如《葫芦信》、《召树屯》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他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是如此,充满了朴素的美。

《诗话补遗》中说:“家常语入诗最妙”。

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语”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富有表现力,令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领略乡间那独…无二的美。

三、体现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

民间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朴素、简洁和三言两语”却具有“塑造形象的雄壮的力量”。

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不是像文人创作那样刻意挑拣一些艳丽、夸张,而在于它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引类譬喻”、“借物发端”。

在民间文学作品巾,天地万物,自然山川,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无一不被民间文学取用。

那些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现成的语言表达,就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常常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沟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