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寓意深刻、脍灸人口的故事。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小学低年级课文中童话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充满童言童趣的童话故事是小学生阅读新课本的首选。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引领孩子进入童话的圣殿,亲近童话,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的童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那么,如何在低年级实行童话教学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品悟童话之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
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怎能对经典的童话有深刻的感悟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童话的语言是浅近、生动、简练、质朴的,教师只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引导他们去品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才能较好地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1.品品读读,感悟童话语言之美
童话中简洁、流畅、生活化的语言,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积极的作用。
童话中对话比较多,能塑造出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有利于训练孩子的表达水平。
例如人教版第二册《夏夜多美》一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学生非常爱读。
故事里小蚂蚁和睡莲姑姑的对话,睡莲姑姑和蜻蜓、萤火虫的对话,都非常符合儿童的生活用语,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
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只需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读品品,感悟到童话语言之美就能够了。
2.合作表演,体验童话形象之美
一篇童话,就是一个童话剧,表演童话,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
表演,需要研究课文,分角色,准备“台词”,互相配合。
为了演好童话剧,学生就会认真地去读课文,积极地研究课文,并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
表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童话世界,融入了童话之中,成了童话中的一员,体验到了童话形象之美,这种体验是一般的阅读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
3.借助插图,再现童话意境之美
低年级学生因为受阅读水平的限制,在读课文之前,最感兴趣的是文中色彩鲜艳的插图。
他们凭借插图感知人物形象,再现童话的场景,了解故事的梗概。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现童话中的意境。
如人教版第二册《两只小狮子》一课的教学,教师能够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推测哪一仅仅懒狮子,哪一仅仅勤狮子?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懒狮子是躺在地上双手抱头闭着眼睛睡觉的那只,有的说是腿架得老高什么也不干,尾巴上扎着蝴蝶结的那只。
这时,教师能够趁机引导:懒狮子这个样子就是“懒洋洋”。
你们什么时候也会懒洋洋的?这样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懒洋洋”这个词并能使用。
学完了第二自然段后,教师再次请学生看插图并想一想,你想对懒狮子(或勤狮子)说些什么?学生有的说:“懒狮子,我想告诉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的说:“你要向勤狮子学习,刻苦练习本领。
”还有的说:“勤狮子,你长大后肯定能成为百兽之王的。
”……教师两次借助插图,把观察、理解词语及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之中。
二、以“教材空白”为着眼点,体验创编之趣
1.抓住反复的故事情节续编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童话故事中大胆夸张的想象正符合启发学生想象的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童话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反复几次,人物的活动非常明确而有次序。
抓住这些特点能够协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用、积累语言。
如人教版第一册《自己去吧》一文,类似的情节反复两次,相同的词语多次出现。
所以,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续编练习。
先是师生合作编,教师说开头:小猴子想到树上摘桃子吃,他对妈妈说,妈妈,带我去摘桃子吧!他妈妈会怎么说呢?学生模仿课文内容接下去编。
生一:这棵桃树不高,自己去吧!生二:要想吃桃子,自己去摘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是自己学会本领的呢?请你也学着课文的样子来编编故事。
孩子们兴趣盎然,编出小松鼠自己学会摘松果,小鸡自己学会找虫子等等故事。
在课堂上,借助教材给学生提供的句式,实行模仿续编童话,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对学生创新水平的培养大有裨益。
学生一次比一次说得有新意,超越文本,超越别人,体验创编童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根据文后的提示来改编
如人教版第二册《春雨的色彩》一文,文后有一提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学着小鸟争论一下,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
大胆的想象改编,引领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去领悟故事所要带给我们的启示。
3.利用文本中被省略的内容创编
如人教版第三册《从现在开始》一文的第二段,讲猫头鹰当大王时要求动物“白天睡觉,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动物是怎样“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这是非常好的语言训练点,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重点词对童话实行了创编:
师:什么叫“议论纷纷”呢?现在我是猫头鹰大王。
你们是森林里的动物。
我们来表演一下。
(师用命令的口吻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立刻,孩子们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
生1:说:“什么,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这哪能行呀?”
生2:“夜里漆黑一片,我哪能看得清呀?”
……
师:大王的命令谁敢违抗?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谁来诉诉苦?
生3:(打着哈欠):哎,我好困呀,这日子我没法过了!
生4:(揉着肚子):夜里找不到食物,我都快饿昏了!
生5:(作痛苦状):昨晚我看不清路,摔了一跤,现在还疼呢!
……
以重点词为抓手,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表达,在学生与文本心灵对话的过程中,形象地理解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意思,又极大地丰富了童话的内涵。
三、以“课外阅读”为拓展点,感受阅读之乐
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一到晚上,父母、老人或邻居经常讲一些代代相传的童话、神话
和民间故事给孩子听,如《白雪公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些经典的童话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他们的童年时代。
而现在,电视、电子游戏、功课充斥着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功利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失去了童年时期理应得到的精神食粮。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创设氛围,感受阅读之乐
学校每周都有阅读课。
阅读课上,教师能够先请学生向大家推荐自己认为最好看的故事,然后由教师读给学生听。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读故事,不但仅是故事情节的介绍,更重要的是用语言勾画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图像。
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让儿童“看得见”,并在脑子里创造自己的图像,让儿童充分地融入童话的世界里。
第二,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默默地寻找相关的经历想象与塑造画面,感受与领悟其意义。
第三,对学生来说,感到自己的故事被老师选中该是莫大的荣幸,这样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
2.家校配合,感受阅读之乐
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实行。
所以,教师要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情况,并填写每日的阅读反馈表。
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宣传阅读童话的益处,并向家长推荐流传最广泛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经典之作,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来。
从听父母读逐步到孩子独立阅读,从最初为完成作业被动阅读到星期日溜进书店“窃读”,从每日阅读15分钟到深夜还捧着一本童话不想睡觉,作者由衷地感受到,孩子们已深深地迷上了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