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考试时间:7.9下午一、简答:10’×3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位?马克思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从关系角度看,哲学是热点,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
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它是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政治经济学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为无产阶级指出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这是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
无产阶级的事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2、社会主义国家多次出现空想理论或出现干扰的原因?(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3、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答题思路:理论性+现实性+现实启示)(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1)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2)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基本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2)同情无产阶级但不了解这一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3)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本身却是深刻的(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4、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材料题)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团结合作(5)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领导下,联合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政权,争得民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6)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统治(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的目的5、于相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大峡谷(一)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想是“共同发生论”,即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晚年,马克思对他早期的研究成果做了修定和界定:他认为社会发展是多样的,不应局限于一种发展模式,在相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承认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社会主义(三)相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需具备以下条件:⑴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的胜利结合;⑵生产力充分发展,即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
6、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改革开放之前的毛泽东第一代)(1)中国在1953年开始的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发现了一些前苏联模式的弊端。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将全面铺开,客观上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要求。
(2)从1956年开始,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的思想,探索了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3)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如何规划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我们党一度在这两大问题上发生严重失误,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挫折。
刘少奇: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周恩来: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陈云: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邓小平: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朱德:注意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邓子恢: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7、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当代社会主义面临如下的挑战:(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20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二)当代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1)自觉调整了生产关系(2)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3)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4)社会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5)国家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三)两种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挑战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其国内外矛盾有新的发展。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战略关系从全面对立和对抗,进入一个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借鉴合作的长期共存的新阶段。
面对这些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够对进行调整,适应这些挑战。
8、苏联共产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1.列宁认识到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强调“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和“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立国家生产、国家分配制度,内战爆发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实行粮食垄断专卖制和余粮收集制(2)实行全面国有化(3)禁止自由贸易,消费品实行配给制(4)强制性的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认识 (1)“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2)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终结,并试图尽快消灭商品货币关系(4)“非政治国家”的存在2.战后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它萌芽于1921年春天的粮食税计划;形成于1921年秋天提出的“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1922年春天国有企业改行商业原则是它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允许一定程度的自由贸易(3)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5)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时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艰巨性的认识(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3)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6)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7)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二)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和争论列宁病重期间和去世以后,俄国共产党内就发展战略和如何对待粮食收购危机发生了争论。
1.斯大林——托洛斯基“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如何对待私有经济的发展;以怎样的速度进行工业建设,如何筹措工业化资金2.斯大林——布哈林发展重工业——注意综合平衡;农业全盘集体化——在个体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阶级矛盾逐步缩小和最后消亡3.苏联党内争论的结果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偏离新经济政策的道路,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第二,助长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左倾”,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种模式第三,破坏了党内正常的民主政治生活第四,在党内形成了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制,并且使个人崇拜可是盛行(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斯大林实施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推行了全盘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区分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制度关系、区分社会主义“一国建成”和“最终胜利”概念条件和任务: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前途和方向: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内部积累工业化资金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革命论、空地论)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阶级斗争尖锐化趋势、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9、斯大林模式二、材料:20’×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体制不断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取得这些巨大的成就,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最为关键的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四个坚定不移)(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破除“两个凡是”的框框,才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2)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只有坚持改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解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问题。
同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闭关自守,就会失去利用世界资源的机会。
30年来,正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