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商鞅变法
班级姓名编号
一、基础知识
1、社会背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
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3、性质: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4、措施:(核心措施涉及两个方面,即农、战)
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政治、军事方面: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
(5)“燔诗书而明法令”,颁布《秦律》;
社会风俗方面:
(1)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2)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5、影响
积极意义:
(1)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推动秦国的社会进步;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3)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二、习题训练
1、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
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2、(10分)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1、(10分)(1)方面:制度建设。
(2分)
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2分)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
(2分)
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2分)
(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
(2分)
2.(10分)(1)方面:制度建设。
(2分)
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2分)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
(2分)
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2分)
(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
(2分。